苏格兰独立确实会有经济风险,但没必要危言耸听。苏格兰人今天在公投中选择哪条道路,是一个身份认同和价值观问题,而非经济问题。
--- FT专栏作家凯:不要以经济后果吓唬苏格兰人
对“计划经济”的思考
计划经济对立于市场经济,源于50年代的前苏联政治经学的争论。当时,前苏联理论界发起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挞伐,维持畸形的单一国营和集体经济的计划,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政治意识对立。
实质上是党委与企业法定人的权利斗争问题。
一旦取消党委对企业的监管权之后,国营企业实行股分监督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再冲突。
深一层剖析,国企在党委监督下的运行比股份制要好。股份制解决了国企的亏损难题。所以,中国实行”党委加股份”制之后,产生了纪委双规制对党委进行监督的计划经济模式。
总之,计划经济的争论不是计划的命题,是市埸本位命题。
强调监督一派,偏向计划经济。
强调市场一派,偏向自由主义。
都走向了两个极端。是否有中间道路可走呢?从哲学理论上分析,中间道路也是一个极端。它强调平等和均衡。于是有学者把研究监督、市埸和均衡三者关系的的学问称之谓宏观经济学。分而论之的学问称之谓“微观经济学”。
例如亚里. 斯多德的《国富论》是宏观经济学。凱恩斯的货币学是微观经济学。而“资源择优配置学”则是微覌经济学的中庸之道。
这样分门别类的方法叫逻辑学。
比较各类方法的技艺叫演绎学。也叫辩证法。
这时,讨论的内容已从计划经济命题过渡到方法论了。
中国理论不能自园其说的症结就是概念混乱,方法诡辩。至少没有老子和孔子清晰。
中国传统文化自成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机械论体系。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又是一套新体系。
三者的概念各自独立,至今无法统一界定。
计划经济就是苏联对马克恩主义理论的解释,前苏联解体之后,被自由市埸经济否定了。但是,并没有鉴明正身错在哪里?
茅于轼沿用马克思主义极端方法的机械论批判计划经济,是不能自园其说的。机械论系统无法否定计划经济。至少货币理论就肯定了计划经济。
事实证明,前苏联解体于货币滞胀危机,中国开放于货币国际化途径。与计划经济、国营体制几乎没有关系。
一党监督(专制)和国营体制一样可以强国。例如前苏联、中国、古巴和阿根廷。
一党专制和国营体制一样可以货币美元化富民,例如俄国、巴西、中国和阿根廷。
多党制和私有制一样也可以强国富民。例如美国、英国、日本、欧盟和四小龙。
综上所述,全球化可以富民。和平可以强国。都与计划经济和马克思主义没有关系。
唯有人权与计划经济有关系。
这不是经济问题。是政治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念就是否定了人权。其共产计划就是消灭私有制的人权观念。
人权的政治体现在民主政治的程序之中。仍然是政治命题,不能用经济学政治化去解决。
茅于轼用择优法去解释中国模式是无法完整的。因为“优”的标准有阶级性。
中国用国情论去解释中国模式,是先验论。即肯定了党的利益先验论。可以解释中国国情,无法实现民主政治。
只有儒学能解释中国模式,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如果,民不信,中国模式不成立!
苏格兰独立公投被55以上的民信否决了44的独派。英国模式成立。
结论由读者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