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那抹乡愁
价值中国网9月12日(潘军强/文)近日,随几位乡土作家赴河桥镇学川村、清凉峰镇杨溪村、太湖源镇光辉村、锦北街道泥川村等地的文化礼堂进行“记得住乡愁”采风活动。
驱车近两小时,我们来到了学川村。这是一个四面环山、峡谷平川,重教兴学、代代相传的小山村。村里有位93岁老人郑洁泉,他文学根底深厚,诗词书画印样样精通,1990年他首创了根书根画,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枝。
杨溪村处于浙西清凉峰东麓,是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晚年隐卒地和孝子陈斗龙的出生地,被誉为“忠孝文化第一村”,在村文化礼堂内,我们看见一幅幅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全村老少自己投票选出的年度“孝子、孝女、好婆婆”。
农民画创作室是光辉村“文化礼堂”的最大亮点。太湖源镇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源远流长,1998年就被命名为临安市首批“特色文化之乡”。其中农民画独具一格,被称为天目山麓的艺术奇葩,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天目画派”,光辉村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抵达泥川村后,我们又惊喜地发现村庄两旁绿树簇拥,山鸟啾鸣,溪水清澈晶莹,鱼虾欢跃,农户小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当地村民或在庭院下棋闲谈或在田地劳动耕作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田园画卷,恍若步入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学川村的书香文化、杨溪村的忠孝文化、光辉村的书画文化、泥川村的生态文化……它们犹如一颗颗文化明珠镶嵌在天目山麓,寄托了天目儿女的一抹浓浓的情愫,留住了那抹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潜藏于每个人心底的一份情愫,人们一旦远离故土,便会有或浓或淡的乡愁流露出来,故而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吟诵不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一首《静夜思》流传千古,淡淡的乡愁家喻户晓,千古传唱,现在想来依旧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
“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余秋雨这段缠绵悠远的文字,更是道出了每一个中国人灵魂深处渴盼的寻根冲动。
故乡在哪儿,乡愁就在哪里。故土的召唤不可阻挡,越来越多的人奔向乡野去感受乡愁,寻找乡约,重温乡恋……
然而,当下中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迅速扩张,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中小城市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原先一望无际、广袤无垠的田野,鸡犬相闻、邻里互通的村庄正逐渐被钢筋水泥的丛林所替代,众多的村民成了被征地农民进入城镇居住。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 到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其中就包含众多古村落。
自然村落的消失,有多少属于自动衰微的,又有多少属于被城镇化裹挟的?农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家园。
为打造一处群众可以安放心灵、寻找归属、守护乡愁的“精神家园”,临安早在2010年就开始积极谋划文化礼堂建设,开创了全国之先河。
目前,临安文化礼堂建设临安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临安召开,文化礼堂建设被纳入省政府十件实事,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先后作专题报道……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笔者相信,只要秉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也许仍会减少,但记忆不会残缺;生活不必豪华,只要诗意栖居。在每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里,那些深情的记忆中的细节就在眼前,那些诗意的意象就会变得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