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剩余”分配博弈及其启示
廖仁平
关键词:分配 分配优势 系统剩余 博弈
提 要:基于模拟举例经济生产系统中“系统剩余”产出,分析了“系统剩余”分配博弈,提出了“系统剩余分配优势”概念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客观原因,强调了 “系统剩余分配优势”的动态管理。
前 言
当今世界,生产早已经是系统性协同性的社会化生产,但因各种分配不公根源所致的贫富分化现象仍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1],中国当今的贫富差距已经跃居世界第一[2],其中的分配不公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深入研究财富生产与分配中不平等根源及其调控策略等仍是经济学界的重大理论任务之一。本文从经济生产系统中“系统剩余”分配博弈这个新角度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
1 “系统剩余”
“系统剩余”是我在《论商品生产的“系统剩余”及其分配》[3]一文中正式提出并进行了初步探讨的一个经济学新概念。它一般指的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产系统从相对低级I态演化到相对高级J态的过程中,系统总产出扣除成本后多出来的产值部分。数学公式一般可表达为Vsij=∫[ti:tj]P(x1,x2…)dt- Pi×n或Vsij=⊿P×n=(Pj-Pi)×n。
(Vsij即为其系统剩余; Pi 为ti 时单位小时系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Pj为ti~tj期间单位小时系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n为ti~tj期间系统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总小时数量,若相对应的P用的是每天的产出值,则此时的n应为劳动天数;P(x1,x2…)为ti~tj期间生产系统劳动生产率函数…)
Pi×n可理解为ti~tj期间生产系统生产的成本,这实际上就假定了在ti时刻,生产系统达到了一种相对公平的均衡,在此均衡态,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比较公道,不存在剥削(剥削的客观存在会影响到均衡成本的科学计算,而要找到实际经济系统中客观的精确的剥削数量,存在着许多困难,可模糊性地认为在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比较公道的均衡态中不存在剥削…此不细论),这些要素价格就构成了ti~tj期间生产系统生产成本的理论依据。
为了直观地理解“系统剩余”,我在文献[3]中给出了一个经济生产系统中产生“系统剩余”最简明的一个模拟实例----分工合作贸易型经济系统(相对于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中的“系统剩余”计算,因其是本文相关表述的重要基础,此归纳其主要内容如下:
假定某经济体中只存在两个人口规模等基本相同的家庭----家庭A和家庭B,他们只消费粮食和衣服两种产品,每个家庭的基本衣食需求量是年需粮食15000单位、衣服1500单位。
继续假定每个家庭每年都工作3000个标准工作日(假定1个标准工作日为1个标准普通劳动力工作8小时),家庭A生产粮食是能手,每个标准工作日可生产粮食10单位,1500个工作日就能生产出全家全年15000单位的粮食需求量,但家庭A生产衣服效率很低,每个标准工作日只能生产衣服1单位,1500个工作日才能生产出全家全年1500单位的衣服需求量。家庭B生产衣服是能手,每个标准工作日可生产衣服5单位,300个工作日就能生产出全家全年1500单位的衣服需求量,但家庭B生产粮食的效率比较低,每个标准工作日只能生产粮食5单位,除去300个生产衣服的工作日后剩下的2700个工作日只能生产出13500单位的粮食,不能满足全家全年15000单位粮食的基本需要,欠缺粮食1500单位。
当A、B两个家庭各自独立地封闭生产,不发生交易(自给自足型小农生产系统,两个家庭共生产粮食28500单位,衣服3000单位),则家庭A勉强维持温饱,而家庭B在3000个标准工作日产出的基础上则难于维持基本的衣食需求,欠缺粮食1500单位。此将这种生产状态设定为I态。
当某种分工合作及其相应的贸易方式产生后,假定每个家庭用于贸易的工作日为100个标准工作日。家庭A全年3000个工作日中除去用于贸易的100个标准工作日后余下的2900个标准工作日全部用于生产粮食,可产出粮食29000单位;家庭B全年3000个工作日中除去用于贸易的100个标准工作日后余下的2000个工作日用于生产粮食,可产出粮食10000单位,家庭B再用余下的900个工作日可生产衣服4500单位。两个家庭用此种生产方式的总产出为:粮食39000单位,衣服4500单位。此将这种生产状态设定为J态。
J态中,经过贸易,均衡交易之一的情况可以是家庭B用2000单位衣服去交换得到了家庭A富余的9000单位粮食(贸易的均衡取决于多种因素间的博弈,此不细论)。
这样一来,家庭A与家庭B每年3000个标准工作日实际所得为:家庭A—粮食20000单位、衣服2000单位;家庭B--粮食19000单位、衣服2500单位。
除去15000单位粮食及1500单位衣服的基本需求外,家庭A富余粮食5000单位、衣服500单位;家庭B富余粮食4000单位、衣服1000单位。
此模拟例子中,仅仅因为多出了分工合作贸易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系统从原来的较低级I态(自给自足型小农生产)升级为有分工有合作有贸易的较高级经济系统J态,两个家庭在付出同样的3000个标准工作日劳动前提下(假定用于粮食生产、衣服生产及贸易活动的标准日工作中,各种具体劳动的抽象劳动价值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虽然这种区别肯定存在),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有不少富余。这些富余的总量为9000单位粮食、1500单位衣服,此外,原来家庭B因为粮食生产不足所欠缺粮食1500单位也在贸易中得到了补偿。因此,经济系统从I态升级为J态时,实际多出来的产出量应当是:粮食9000+1500=10500单位,衣服1500单位。这些多出来的量就是此模拟经济系统在系统升级过程中的“系统剩余”量…
以上是归纳文献[3]中模拟举例的一些主要内容,据此继续分析可得到如下一些结果。
(1) “系统剩余”标准价值量:此模拟举例中,家庭B用2000单位衣服去交换得到了家庭A富余的9000单位粮食,若将此视为均衡成交,则1单位衣服相当于4.5单位粮食。继续再假定1单位粮食的标准价值为1u,则可以推算出此模拟举例中,经济系统在升级过程中的“系统剩余”标准价值量合计为:
Vsij=10500u+1500×4.5u=17250u …(1)
(2)贸易劳动实现“系统剩余”:这些“系统剩余”量是由A、B两个家庭各出100个标准工作日(合计200个标准工作日,简记为200d)通过贸易劳动而实现的,乍一看,似乎这些“系统剩余”量就是这200d贸易劳动所单独产生,若设其“表观性”平均劳动生产率为Pc(P-productivity, c--commerce),则:
Pc=17250u/200d=86.25 u/d …(2)
此处,值得稍加强调的是:独立地就贸易结果看,容易让人错误地认为贸易劳动创造了这些“系统剩余”财富,且它的“表观性”平均劳动生产率很高。但从经济生产系统整体看,贸易只不过是联接比较优势不同的生产者间更高效率性分工合作生产的一个环节,“系统剩余”的真正实现离不开生产与贸易任何一方的协作。若不考虑贸易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间的抽象差异,则无论是贸易劳动还是生产劳动,单位劳动时间对系统产生“系统剩余”的贡献是相同的,所以它们在参与“系统剩余”分配中的资格也是平等的。但因经济管理政策的不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市场经济博弈中,单位时间的各具体劳动间事实上存在着不同的收入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有它的客观合理性,人类经济实践也证明了绝对平均地按劳动时间分配不利于激发个体努力创造“系统剩余”,社会的帕累托改进也就成了小概率事件。因此,有效率的政治经济管理策略应当是既尊重劳动的平等性,又鼓励个体创富努力,如此,可公平与效率同时兼顾。
(3)I态总产出及其意义:I态时,A、B两个家庭共生产粮食28500单位,衣服3000单位;这些产出的标准价值总量为:
Csij=28500u+3000×4.5u=42000u …(3)
这个价值总量在J态中则相对地表现为总成本。
(4)I态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42000u价值量的粮食和衣服是由A、B两个家庭共同用6000个标准工作日劳动所产出,显然其平均劳动生产率为7u/标准工作日,可简记为:
Pi=7u/d …(4)
(5)J态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J态中,总产出为粮食39000单位,衣服4500单位(仍由A、B两个家庭共同用6000个标准工作日进行)。折算成标准价值量则为:39000u+4500×4.5u=59250u。此时的经济系统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Pj=59250u/6000d=9.875 u/d …(5)
(6)系统升级后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值:显然,经济系统从I态升级到J态后,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P,
△P =Pj-Pi=9.875 u/d-7u/d=2.875 u/d …(6)
2 “系统剩余”分配
经济生产系统产生的“系统剩余”如何进行分配?
就以上模拟举例中A、B两个家庭经济系统而言,若这两个家庭是两个大家庭,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具公有制度性质,则两个家庭在讨价还价性均衡分割Vsij=10500u+1500×4.5u=17250u后,将由两个家庭中各成员平等分享其在贸易中所得到的系统剩余。
而当私有制度产生后,A、B两个大家庭实际上将分裂成为多个小家庭,各小家庭经济间表现为总体联合社会化生产而局部则又相对独立地进行经济核算(将A、B两个大家庭扩展为两个家族、或两个部落、或两个国家就更好理解这种现象),以此考察J态的贸易,则率先进行贸易的各小家庭,因直接接触贸易而在分配系统剩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些小经济体只要将Vsij=10500u+1500×4.5u=17250u拿出一部分来分配给粮食和衣服的生产者们,让这些生产者们得到一些贸易好处,比如可将7250u分给生产者们(生产者们到底分配得到多少这种性质的系统剩余,取决于其相对信息知晓情况及贸易商间的竞争情况等,但若生产者们一点剩余也得不到,贸易实际上不可能发生),贸易者们只用了200个标准工作日就可赚得10000u的财富,平均每个标准工作日将获得50u的财富。远高于J态中生产者们的平均劳动生产率9.875 u/d。
3 “系统剩余分配优势”
协同产出“系统剩余”的各方在博弈性分配“系统剩余”时,单位时间社会必要劳动分配额﹥Pj时,即具有了“系统剩余分配优势”(此假定了各种社会劳动间基本同质,除了具体劳动形式不同外,单位时间劳动的抽象价值量相等,实际经济系统中各种具体劳动有难易之别,单位时间各种不同具体劳动的抽象价值量不相等,复杂劳动一般表现为简单劳动的倍数关系[4~9]…对此本文不细论)。
迄今,一般而言,商业、金融业等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从业者及管理者们,多数时候具有“系统剩余”分配优势。实际上,任何经济生产系统中,越接近直接实现“系统剩余”过程的部门或掌控关键经济要素越直接的人群(如模拟举例中的贸易劳动),因掌握的相关信息最优先且最充分,他们在讨价还价性分割“系统剩余”时就越主动,其具有的“系统剩余分配优势”就越大且越持久。
行政干预性权力垄断所致的“系统剩余”分配,不是本文讨论内容,它本质上不是市场博弈结果而是一种权力分配机制结果。
4 “系统剩余分配优势”与财富集中
“系统剩余分配优势”的存在是经济系统中信息不对称的自然表现,它具有一定相对合理性。这也是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战争掠夺、权力掠夺和阶级剥削等也是财富集中的原因,此不论之),特定历史时期,这种财富集中有积极意义,但若集中的财富产生了阶层固化、贫富严重分化或富人集团后代子孙们寄生性后果,则会阻碍经济生产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不幸的是,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最新研究成果[1]表明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中,这些财富集中的不利性表现已经越来越突出。
相对而言,因市场博弈性“系统剩余分配优势”的存在而导致的财富集中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最文明的方式之一,它们是比较典型的帕累托改进结果(帕累托改进的通俗说法之一可以是:既有利于竞争性改进者们获利,又不损害公众利益甚至于还能让公众部分受益)。在资本原始积累早期,即使存在着较大的“系统剩余”分配不公,但只要被“剥削”的这种“系统剩余”能高效地转化为资本而用于扩大再生产,对社会整体的繁荣仍具有正向价值。但在当今资本相对过剩时期,政府通过加大征收遗产税等政策调节历史遗留的各种“系统剩余”分配不公结果,就显得特别必要了。至于说对那些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各种超常规手段(超常规手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公平性,但因法规的滞后性,这些超常规手段并不违法甚至于被当成改革措施予以鼓励…)实现的“暴富”群体,在适当时候进行特别征税,则天然具有正义性与必要性。
5 “系统剩余分配优势”与中国传统中的“重农抑商”
中国历史中形成了“重农抑商”传统,其最深刻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其一是以农为主的传统中国人对商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懂得正当的商业贸易是实现“系统剩余”的必要条件),其二则在于中国传统从商者们在分配“系统剩余”时太贪婪,过多过久地把持着其“系统剩余分配优势”,让社会其它成员明显地感觉到了巨大的不公平。
6 “系统剩余分配优势”的动态管理
无论是市场博弈性分配“系统剩余”还是权力干预性分配“系统剩余”,存在“系统剩余分配优势”的集团都容易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天然存在着维持其既得利益的内在动力。当这种既得利益集团影响到了经济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用“有形的手”进行宏观政策干预即成为必要。
“系统剩余分配优势”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人类经济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常态,管理得好,既可以引导人们的创新创富激情,也能较高效率地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改进。但若管理不当,各种 “分利联盟”(distributional coalitions) 或 “特权阶层”就会不断出现并降低社会活力[10,11]。
让那些促进社会生产系统不断升级的诚实性社会劳动,保持一定时期“系统剩余分配优势”存在(如专利制度、特许制度等),以此鼓励人们不断创新创富。但社会不应该也不可能永远让一部分人保持这种优势,那些因被保护而致富的人群理当自觉接受国家的多次分配性调节,包括交纳收入累进税及遗产税等。
市场博弈性“系统剩余分配优势”的存在,只要是合法的,充分竞争的,可以不去管它。在不太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如一些自然垄断性产业),可以根据其垄断产业总体盈利情况灵活调整其所得税率。对于那些利用公共资源进行的商业经营,为了避免无序使用而致的“租值消散”[12]结果,可以利用招标竞标方式进行相对有效率的管理。
此外,公道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要随时随地大力消除权力垄断及各种“分利联盟”所致的一切“系统剩余分配优势”,为社会政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繁荣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资本主义的空想与现实- 头版- FT中文网FT中文网 - www.ftchinese.com/s... 2014-05-29
[2] 姚平:撕开中国暴富群体的面纱_共识网www.21ccom.net/art...618.html
[3] 论商品生产的“系统剩余”及其分配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3-8-19/985371.aspx
[4] 朱清香,胡望斌. 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原理——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J]. 学术交流. 2003(09)
[5] 赵海培. 复杂劳动的还原和结构工资[J]. 兰州学刊. 1987(01)
[6] 张陆,王歧兴.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区分与劳动者的层次结构分布[J]. 重庆工学院学报. 1994(02)
[7] 许光伟. 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现代化的一般思考[J]. 当代经济科学. 2003(02)
[8] 汤美莲. 复杂劳动应得到“倍加”的简单劳动报酬[J]. 贵州社会科学. 2003(04)
[9] 马伯钧,李君华.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换算的困境与出路[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10] 分利联盟:一个世界性顽症_证券之星finance.stockstar.com/GA200...
[11] 王子丽,吴赋光.毛泽东“反特权阶层”思想与奥尔森破“分利联盟”理论的借鉴价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01)
[12] 租值消散 - MBA智库百科 wiki.mba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