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的地标与水道博物馆的地下文章


早晨7点出头,蓝色的天空,尚存有一点夜色的白,处在浅蓝与中蓝的过渡区。而到了中午,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深色的建筑,蓝的要滴下来似的。若是没有白云的陪伴,这蓝色就会蓝的一望无际,而白云的分割,才让天空得以恢复到穹庐的原形。空气好,刚来日本时还有较强的感觉,过了8天之后,也就习以为常了。

 

在上野站、上野御徒町、本乡三丁目,每个电铁站的年轻人都行色匆匆,即便一些年过60的上班族,也是快步行走,满脸专注的严肃。只有看到那些70多岁的老太太,不急不慢地走着,相互道别时,也礼仪周到,不急着回家的从容,老年生活徒增一些慢生活的质感。上野御徒町出站口,有一处残疾人手推车的专用车道,因着坡度较大,这个坡道竟然修了4层,这才是以弱势群体的最低能力去修造的。日本的法律细致严格,老年人又众多,凡到出口之处,扶手与坡道,都修建的合理使用,绝不是做做样子的表面文章。

 

东京大学亚洲排名第一,尽管赶不上81日的开放日,自行溜达一圈也挺值的。自由行的最大好处,就是能选择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是登一下天空树或东京塔,银座和秋叶原狂购,感受一下博物馆和大学,多去去市民买菜和购物的地方,才能学着当地人的生活样子,回国后,也能或多或少地践行日本人的精细生活和工作态度。

 

我们在赤门一代闲逛,校园建筑颇有年头,透露着日本100多年前模仿西方并努力保持自己特色的良苦用心。树木参天,岁数100朝上的不在少数。若不是告诉你来到了东京大学,你很难自动对应上的。大学,不在于大楼,而贵乎于大师,不听专业课或研修项目,很难接触到大学的灵魂所在。看到的学生,独行客多,三五成群、晃晃悠悠的,没见着。

 

怀德们,一个相对随意的小门,低矮的围墙,简易的钢管门,与对面的民居,也就搁着一条窄窄的巷子,没有转达室和门卫等标配,大学的深度,并不在于高墙壁垒,与社会的联通度,则能考验一个大学源自社会支持、服务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穿过的几个楼房,都有年头了,100多年的老校园,似乎并不热心于扩招,那一切的节奏,都是像酿好酒一般沉稳耐心。有一个隔开的小院子,里面有一处日本式庭院,旁边都是银杏树,秋天的时候,这个院子开放,满树银杏叶的金黄,点亮了周边深深浅浅的绿色和褐色,那正是学子们抒发情怀的好去处。时光易逝,青春当抓紧,秋天的银杏叶,与春天的樱花,包裹夏与冬,一年又一年的轮回着,也就4-5轮,怀着理想而来的学子们,也该盘点自己是否带着服务社会的想法与做法而离开呢?

 

一栋老房子,外框上增加了类似鸟巢的钢结构支撑,房子老了,抗震性能需要加强的缘故吧。道路两旁的树木,100年以上的还真不少,大学建设的那天,这些树木就一同见证东京大学的成长,而且,校园建筑与规划,100多年也都没有较大的变动。日本当年学习西方,尽管没有学到基督教等精髓,可外在的科技和城市建设,那学的可不比师傅差。

 

有意思的是,看似随意的狭小自行车停放区,也写明了办证者专用,没有校工监管,全凭学生自觉遵守,日本人的自律,从大学生时代就付诸实践了。有两栋建筑,墙壁颜色深浅,在深褐色群体里显得格外耀眼,墙面全是水泥的,抹的平整光滑,外框之间,也有钢结构支撑,并且,空调全都掩藏在高高耸起的金属罩中,既增加了美观度,也为原本呆板的筒状建筑,增添了不少灵动的元素,这与大操大办的炫耀式校园建筑,确是一个极大的反差。东京大学的整体感觉,像极了一个管理细致、风格严谨的研究所。

 

东京大学的正门,终于有了传达室和门卫,大门的宽度也明显增加,老式的日西混搭建筑,低矮实用,没有半点多余的喧嚣。进入正门,有一个小型广场,可停靠轿车和自行车,正对着的是东京大学本部楼及本部楼2。本部楼高大结实,厚实宽大的混凝土框架,中间有写字楼般的连片玻璃墙,终于看到一所可以跟国内大学相媲美的建筑了。这栋本部楼,是理工科大厦,一进门就有一个前台,两名工作人员为来访者安排进入许可证。一个较大的休息区,大屏幕播放着理工科各学科的办学理念,陈列架的资料,也摆放着日本企业最热衷的环境评估报告CSR。名师和先贤的照片和介绍,占据一个橱窗和一大面墙,这才是以大师为中心的研究性高校的应有模样。

 

东京大学的校园,中间被几条马路隔开,社会车辆也能穿行其中,像一个超级大的社区,与其他街道和楼房相互交融,高贵而不高傲,大学的根本价值,不是脱离社会实践搞假大空的假高尚,而在于培育社会精英、改善社会福祉的人文精神。一个学生模样的人,正在花坛边浇水,尽管车行量极小,可众人都心安理得地遵守交通规则,秩序感是日本社会的生活和政治内核,各安其份,各取应得,这样的社会在公正性和安全感上,当然胜人一筹。

无意中走到了赤门,正如其名,三层楼的入口处,第一、二层为红砖,第三层灰黑色的洋房封顶,而进出的大门,则只是吝啬地掏了几个圆弧形门洞而已。走出门洞,外边就是市井生活的场面,紧张高效,安静内敛,大大咧咧的中国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呆长了,要么变得内敛富有深度,完整地融入到日本生活中,要么还是回到没有转型的华人圈子,换个国度可还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

 

来日本8天了,一直没找到正儿八经的菜店,这次在东京大学附近,幸运地得着了,一家名叫MARUETUSPETIT的蔬菜和肉食便利店。买了两份烟熏三文鱼(每份90克),一份菜蔬类熟食盒(藕块、魔芋块、豆角等),一份扇贝(200克,去壳),花了1200多日元,美美地吃了一顿行走中的午饭。老婆忍不住买了一些蔬菜,颜色看上去太诱人了,不需要炒,过一下开水,沾点酱油,清香爽翠的蔬菜餐,就归你享用了。海鲜、牛肉居多,猪肉不多,这样的肉食,再搭配无污染的天然菜蔬,身体健康有了一大半保障。

 

跑了几次菜场,海鲜比蔬菜便宜,颇像青岛。蔬菜的品质很高,我们买的西红菜市场柿,轻轻咬破皮,里面的浓香,就直扑鼻孔,嘴巴里尝到了是厚实的甜味。日本黄瓜吃起来,感觉一般,跟在国内买的黄瓜没啥差别。蘑菇已经是第三次买了,每次都能体味到山野的珍馐美味,而蓝莓更是好的没商量,一小盒250日元,无核,酸甜的口味,青涩的香味,第一次吃到这么好的蓝莓。小盒装萝卜芽,也是腥香味十足。若是我们拿着日本人的工资,对比一下国内肉食和蔬菜的价格与品质,那就强烈认为日本的饮食性价比要高出国内很多。物美价廉,帽子一度误戴在中国,可欧美日才堪称品质生活的人间天堂。

 

在大阪的时候,我们就想去下水道博物馆参观,可惜没有抽出时间,这次可有机会了,东京都水道历史博物馆,从东京大学走过去也就15分钟左右。参观免费,路线设计从二楼到一楼的顺序,可以领取一个中文的解说机。400多年前的江户时代,东京就开始布局供水系统,到了100多年前的明治维新,完整借鉴欧美的供水系统,东京的水道网也就展开了大规模建设的序幕。100多年前,100多万人,再加上大量流入的武士,东京的安全饮水问题日益严重,从而被迫书写了城市看不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地下大文章。日本时幸运的,德川幕府,以及明治政府派到欧美的访问团,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为主,而且这波人都怀着赶英超美的大理想,不是观光掠奇的草包客,这群人中,就有伊藤博文等日本栋梁。

 

他们在法国时,除了监造日本的OEM舰船之外,也一头扎进下水道仔细研究,这帮人务实且有先见之明,一个城市的下水道设施,完全决定了城市人口容量、生活健康等大事,而且又是埋到地下的,必须规划和建设一次到位,否则,随建随拆的悲剧就会不断上演,这样的城市很难有积累,规模越大,生活品质就会越低。东京的自来水系统,始于300多年前,从木质水道,到石材,再到铸铁管,一路走来,都是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今年出土的300多年前的木质水道,依然结实可用,这种干一次负责一辈子的专业精神,从武士阶层刚出现就融入到日本人的集体血液之中。

 

工程师绘制的地势图、下水道布局图,用的是中国工笔画技法,可工业精神暗含其中,没有写意的随机抒情,力求精准与容易读懂,日本从400年前的江户时代,从文化上、精神上、体制上、科技上,都与中国分道扬镳,开始走上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这相比我们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即使从明治维新算起,也足足早了100年,而且,他们的起点高,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世界级的大师,这在中国,不知道还需要多少时日,才能出现现代的群英荟萃新时代。

 

东京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离开博物馆之前,服务人员特地我们各喝了了一杯冰镇自来水,甘甜可口,一点不比我们在多庆屋买的依云矿泉水差,难怪依云在东京只卖78日元,只有国内的五分之一价格,处处都有好水,而且论吨计算,哪里会稀罕远道而来的同样好水呢?东京400多年的水道历史,让我们看到日本精英的独特之处,他们心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人的福祉,摆在这些精英的第一位,他们不因自己的能力之大,就强行夺取他人的利益。正好相反,他们奉献自己,为的却是他人的福祉,这怎能不让我们汗颜呢?师夷之技以制夷,日本精英群体确实做到了。技术立国,工业兴国,我们还是要俯下身来做好看似平凡枯燥的琐事,否则,创新之调唱的才高,没有扎实的工业基础与产业实力,一个人再好的创意也会悄无声息地湮灭了。

 

叶敦明,上海本质企业管理咨询首席顾问,工业品企业营销与管理教练,工业品营销传播网创建者(www.360gyp.com),专著《变局下工业品企业7大机遇》已出版。1994-2000年,在ABB和韩国现代电子任职7年的中高管;2000年以来,在为国内大中型工业品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与营销咨询服务的同时,还参与了一家新能源与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的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互联网思维与实业经营态度混搭,期望为国内的工业品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自己的独特思考与实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