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中医是古中医(含传统中医)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学中医是古中医(含传统中医)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学中医是古为今用,古中医是阴阳数理化医学,是在阴阳五行八卦的三百八十四爻中求活计的伏羲医学,古时用砭石,中药治病,今日用撳针,中药治病,撳针和中药的应用,完全是要在阴阳五行八卦数理的指导下才能进行,阴阳是人生之本,阴阳变化决定气数,气数决定卦象,阴阳五行是卦爻象中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变化决定人气的气旋状态,天人是否合一即是在这个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内经以文字的形式说明人体和天之间的气的关系,易学以阴阳数理科学的形式表示天人之间气的关系,在易学未发展应用到医上时,只能以内经易理的形式取用,在易学应用于人体的模型解决以后,即可把易学的阴阳数理科学直接应用到人体,以指导人体针葯功的应用。这样才能抓住中医的核心问题,快速的解决人体各种病因的诊断把握,从而适应时空状态去用针葯功,才能契合人体天人合一的气态需求。这样在从防病到治病的广大领域内,即可利用适合人体气态需求的针葯功,以恢复人体本身功能的需求。这样的医学,才是真正的人体生命功能维护的科学化医学。

叶秉敬《类经序》意在医合易

叶秉敬《类经序》:“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而医实首于伏羲。羲惧天下后世离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画以为天地人之总,仲尼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谓性命也。有一心而生八卦,复生六十四卦,列为三百八十四画。而世人之病,病在于三百八十四画中求活计,而不知一画为总,此羲之所以医千万世之病源也。

自是神农有《本草经》,轩歧有《灵》《素》经,两大经出而言医者咸宗之。

故《易》卦有文王、周公、孔夫子三大圣人为之羽翼,然后《易》义昭明于天地;而《灵》《素》之后,无能羽翼之者。”

从类经序中可见医实首于伏羲。羲惧天下后世离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画以为天地人之总,仲尼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谓性命也。有一心而生八卦,复生六十四卦,列为三百八十四画。而世人之病,病在于三百六十四画中求活计,而不知一画为总,此羲之所以医千万世之病源也.

易羽翼已丰,今已至完善,灵、素原出,未有变动,因故用易合医,一画为总,是以医千万世之病源也,以易合医,即成易学中医,竟成阴阳科学,拥抱网络时代,出自古真,延至今代,迎合网络时代,成现代化中医。足见医从道出,性命天真唯一所在,万世不衰,犹兴未哀。

 

自伏羲易学阴阳五行八卦之医后,医学分两支,一支是哲理内经灵素为宗,二支是易学为宗,一支是哲理医学以黄帝内经灵素为宗延伸至今,二支是解万病之源的数理阴阳八卦之易学,经历三古的发展至今而成生命科学易学,易学经三古发展至今比较完善,成为阴阳数理科学,应用在医上,即成为解答内经哲理之真本,数理科学能包含哲理,哲理则不能含盖数理,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以至六十四卦才是解答人体阴阳五行六气十二经天道阴阳变化的真经。 

 针之道和针灸之不同
 
从道的认识角度出发,经络之意是阴阳五行之气,不作网络周身的解释,而是道通周身的解释,因此十二经络的走向并非书载的经络穴位,而是经经之气都是周身满布,气的升降出入是旋转而产生,这样才合天道。因此灵枢对针灸讲了好多篇,但最关键的一句,神乎神客在门,机里还在意上。意从何生,意由心出,心出是道真,这心道如何表达?这是一个大难题。这就唯有表道的易了,如何用易把心道表出来,也即是如何用易把天道表出来,且用在人身上,天道是真理,有形而上的意象合一的及时性。人又是形而上下的合体,又有形而下的真假性,及时表真,动态及形,不断调整,上下一統,形体合一,这就成医。胜此功能的最佳最及时最贴近真态的即是对因对位之全息用针了。所以针实是医之主。这个针是易学中医简易针,又为道学针,太极针又为玄机针,不是那流动哲理的针灸。葯是医之推论是医之辅。

我简要的把易学中医的理论的来源给你简要的介绍到此,这是不同于传统哲理中医又含盖哲理中医的正宗易学古中医的直接发展结果的易学中医用针用葯用功法。

 

2014/7/13  髙品山  江苏省连云港市  77岁   qq173438347  电话1381233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