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修炼:怀才不遇,只是自命不凡者的顾影自怜


“怀才不遇”,其实是个伪命题,是自命不凡者的顾影自怜。

 

所谓怀才不遇,要么是自视过高,自己把自己视为人才,要么是无力施放自己的才华。前者不足为论,后者实则无才---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是无才;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是无才;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也是无才。从某种角度看,马谡、杨修皆有才,因为把握不住自己,结果是人头落地,有才还是无才?徐庶进曹营,一语不发,半生无所作为,是有才还是无才?

 

别说建功立业,造福一方了,连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定,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个人才?

 

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无论是普通商品或者是劳动力商品,产品生命周期都很短暂,加之供应相对充足,如果不能及时成功的话,那就只能是意味着失败。将职业失败说成是“怀才不遇”,如果不是自我安慰,那就只能说是所归非因了。

 

我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

 

给他们出任高管的机会,他们却屡次无果。

 

而他们不思自省,反倒责怪企业老板、上司如何如何。有的是老毛病一犯再犯,还没有来得及发挥优点,缺点已经让别人无法容忍;有的是满足于表面的夸夸其谈,用语言和专业“展示才华”,不能用业绩证明自己的能力。

 

企业用人,给你高管岗位,给你高薪,已经认同在先,余下的,应该是如何回报企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如此艰难,企业怎么可能在毫无预期的前提下,再三给你机会呢?越在关键、重要岗位上,蹉跎的机会越小。

 

所谓人才,是指那些能够对目标承担责任的人。只要你能实现目标,就是有才,否则就是无才,这是没有什么好争论的话题。讲资格、资历,讲专业,那是履职之前,履职之后,就是业绩。

 

人的业绩,构成自己职业生涯的经验曲线。看看自己过去和今天的业绩,就能够看到自己的未来。当然,随着环境的变化,能力也会“边际效用”递减,为了能够持续优秀,你必须不断地学习,你必须更加勤奋地工作,否则,即使曾经优秀,也会成为昨日黄花。

 

所以,人才如果没有创新和自省能力,则只能在自己的惯性中生活,区别仅仅是,差的恒差,好的也会变差。

 

当然,的确存在另外一种“怀才不遇”的人。不是遇不到欣赏自己才华的人,而是遇不到能够容忍自己的人。

 

1,让别人容忍你的个性。

 

人最大的成功不是成就了什么,而是可以张扬个性。而在达到这个境界---别人欣赏或者默认你的个性---之前,只能靠别人容忍,直到忍无可忍。

 

这是个悖论。你越成功,在你成功的支持下,那些决定你命运的人也越成功,你反倒越应收敛,因为那些人在更多人的支撑下,比你更成功,施放个性的需求比你更强烈,更有资格。除非你成功到无人能够决定你命运的地步。

 

2,让别人容忍你的失误。

 

即使是人才,也总是会有失误的。问题不在于有无失误而在于失误的原因和失误的可容忍程度。那些因为用心不够或者努力程度不够导致的本可以避免的失误,是最难以容忍的。谁也别指望别人容忍那些无谓的失误。

 

3,让别人容忍你的不努力、不作为。

 

企业里总会有一些既得利益者。而成为既得利益者也是所有人的追求。问题在于,既得利益者往往会成为懒于努力的人、懒于创新的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人才吗?

 

4,让别人容忍你的冒险行为。

 

怀才不遇的另外一种表现是带有左倾性的超前和冒险。那些急于建功立业者,往往会做出此类举动。领先一步死,领先半步活,如何把握节奏,如何营销和管理上司,是具有超前思想和战略思想者必须注意的问题,否则,即使真有才,也未必能够施展。

 

新到一个企业,最容易出现“怀才不遇”的现象。所以,每次与新招聘的高管沟通,我总是会提出这样的警告:想在新企业站住脚,你最好能够做出业绩,这样,一好遮百丑,能够为自己全面施展提供条件;其次,如果不能用业绩说话,起码应该做出亮点,给人以希望,为自己赢得时间;最低限度,你得努力,这样,即使没有功劳,起码也有苦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