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城镇建设模式重建


 经济型城镇模式应向以“不断扬弃物化”为总特征的“新经济型城镇”模式跃迁,没有经济增长,城镇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没有城镇发展,农村经济也不会得到长足进步。这种互动关系,决定抓城镇的前提是要抓好经济建设,但当人们把经济增长夸大为城镇建设的全部,就充分暴露出片面发展原则的弊端,形成普遍的“物化”现象。因此,未来的经济型城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要自觉扬弃牺牲其他方面(政治、文化、生态等)利益的做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型城镇模式应向以“主体的自觉”为总特征的“新文化型城镇”模式跃迁,我国作为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大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建设极为重要。我国的城镇建设,尤其是拥有特定自然、人文资源的城镇建设,必须摆脱那种单向度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认识,要确立文化建设的独立性价值,保持和加深文化意蕴。要把文化型城镇建设成名副其实的旅游目标和休闲驿站;要加强对城镇居民心灵生活的充实、提升,把外在的文化形态与内在的精神追求统一起来。生态型城镇模式应向以“否定性的天人合一”为总特征的“新生态型城镇”模式跃迁。面对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生态型城镇重点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代际公平问题,它是保障城镇沿着“绿色”方向发展的伦理规范和建设原则。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生态型城镇,应在建设的思想水平上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以人的目的性要求为前提、变革自然的“否定性”的统一;同时,人的目的性要求又时刻坚持外部自然规律的优先性原则,人们总是在客观规律的可能性框架中改造自然。这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智慧,既不同于理性至上的旧发展观,又不同于西方矫枉过正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科学发展观统摄下的新生态型城镇建设,应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真正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