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文化研究的新开拓


 汉水文化研究的新开拓

——读潘世东教授新著《汉水文化论纲》

黄南珊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7

 

    随着全国文化研究热潮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河流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并与地域文化研究相互呼应和相互促进。从汉水文化领域来看,近年来专题研究方兴未艾,学术专著和研究论集已出7部。其中,潘世东教授的新著《汉水文化论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比较全面系统研究汉水文化的力作,作为代表性成果标志着汉水文化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一、着眼于思维空间拓展,建构新型分析框架

    作为特异型的流域文化,汉水文化具有自足性的文化结构、文化区系和文化流脉,汉水文化带的变迁成为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一个缩影。该著着眼于研究思维空间的新拓展,注重加强宏观把握、整体观照和系统研究,在精要分析汉水流域文明的历史渊源和特定语境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即内容多维建构与文化精神要素相统一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该著将汉水文化内容构成分为三大板块,即文化类型、文化结丛和特色文化形态,三者内部又各有多维建构,三者之间则互动互渗。文化类型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商旅文化和科技文化,突现出各自的类别属性和功能作用。文化结丛包括汉中文化、商洛文化、房陵文化、南阳文化、襄阳文化、荆州文化和汉派文化,是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特定文化圈。特色文化形态包括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孝文化和神农架原生态文化,凸现出各自的质性特点和流脉特色。这三大板块及其多维度建构,从纵向与横向、宏观与微观、内生与外铄、互动与互补相统一角度全面展现了汉水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构系统和整体面貌。

    该著还对汉水文化的结构单元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探析。如对移民文化,著者指出,汉水流域历史上是移民文化极为集中和典型的地区,因王室封迁、战争祸难、流放贬谪、自然灾害以及大型工程建设而流移聚集形成六次移民风潮,对于汉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而从文化演变视角来看,移民运动的频繁和移民成份的复杂意味着文化变迁的频繁和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巴蜀文化、秦陇文化、羌氐文化以及岭南文化、闽浙文化、江淮文化等在这里交流交锋交融,其层次的深厚累积和来源的广泛复杂,使汉水文化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广泛的代表性。(该书第205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再如对房陵文化,著者认为,房陵文化圈的独特之处表现为,神话传说(如有关女娲、炎帝神农、大禹等)为深厚根基,《诗经》文化广为普及(传唱),《黑暗传》为创世史诗,帝王流放文化最具特色,民俗文化则是楚调、巴音、秦韵杂糅,民间文学则以著名的伍家沟民间故事和吕家河民歌艺术为代表。这种解析深入细致而详实缜密,窥奥探颐而精当深刻,强化了著作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厚重感。

    二、着重于精神要素阐发,加强学术纵深开掘

    河流文化的蕴涵包括有内容建构和精神内核,精神要素作为核心和关键,是对内容建构的提炼和提升。潘世东新著《汉水文化论纲》着重于汉水文化的深层发掘和深度阐解,从本体论和价值论角度剖析了汉水文化的文化特征和精神特质。著者指明,汉水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开放性和普适性,持久性和变革性,丰富性和生长性,过渡性和和谐性,是神奇瑰丽与飙发激扬的统一,是历时性传承与共时性变异的统一。文化的魅力在于渗透在文化血脉中的内在精神,文化的价值在于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取向。汉水文化巨大的文化魅力就在于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因为汉水文化精神是汉水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在。(第636页)它的精神特质包括有四个维度,即首创首发、敢为人先的精神,国家至上、崇武爱国的精神,公而忘私、牺牲奉献的精神,太和博爱、厚德载物的精神,注重孝道、崇尚道德的精神,独立求真、不懈探索的精神。这些精神特质表现为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与其流域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为汉水文化的精髓所在。著者聚焦于深层次问题而科学透析,其所揭示的新识胜义颇具启迪意义。

    著者不仅集中而深刻地阐析了汉水文化的精神特质,而且还在结构系统文化事象的多向分析中注意点示出精神价值。如在论述竹山县女娲神话原发地的理据及女娲的文化贡献后指出,女娲神话之宝贵,在于其所蕴含的女娲精神内核,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敢为天下先、勇于开创的创新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完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永续发展意识,造化生灵、以民为本的博爱奉献精神。(第60页)著者在分析移民文化的形成原因、潮动特点和历史影响后指出,其所体现的那种一往无前、坚忍不拔、顽强奋斗、忍辱负重、敢于开拓和创造的精神,都沉积于汉水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中。(第209页)。关于三国文化,著者强调在把握其精神特质和魅力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崇尚英雄,主要是英雄之志、英雄之才和英雄之气;二是崇尚智谋,主要是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和人生智慧,其精神底蕴超越时空传响千古而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维度。这种沉潜思考和纵深开掘,直探底里而富于真知灼见,强化了著作的理论深度。

    三、着力于立体综合分析,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汉水文化是多元一体、系统集成的流域文化,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加以全方位、立体化探究,需要从宏观与微观、维面和层次、内在与外在、关系和过程相结合上把握其在张力中互动和嬗变中开新。如对荆州学派,潘世东新著《汉水文化论纲》论析时突出三个要点,一是刘表加强文治开立学宫博求儒士,为荆州学派崛起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人才条件;二是荆州学派以宋衷、司马徽等著名古文经学家为代表,其学术内容主体为两汉以来五经之学,偏重于《易经》为其学术特色;三是荆州之学作为地方学派,是对两汉地方官学(郡国学)的继承和发展,在学术文化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就从文化流别论角度深入剖析了地方学派的生成机制和学术特色。再如对神农架的神话史诗《黑暗传》,著者分析其文化蕴涵包括葫芦神话原型的保存延异,以道教为主的佛道意识杂糅,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巫史浑融、思幻交织的创作特色,充满着原始思维、古奥风韵和神秘气息。其价值系统包括历史认识价值、社会伦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哲学终极价值。而其终极价值标向,重在追根溯源、报本返始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终极观。这就从文化哲学角度深刻阐明了《黑暗传》的史诗品格、哲理思致和价值祈向。

    流域文化的历史发展包含有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潘世东新著《汉水文化论纲》注重借鉴和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文献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方法来解析汉水流域的文化事象,或溯源辨流,或剖析差异,或钩沉索隐,或实证分析,在通观梳理和深度阐解中探究其潮动与脉动、趋同与趋异、辐集与辐射、渐变与突变、交流与交融、互动与互补的关系和实质,揭示其历时性传承和共时性变异的规律,寻究委曲而深入腠理,不囿旧说而别开新义,体现出学术创建标格。

    四、着意于文化产业化开发,强化策论应用价值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指向,是通过理论创新在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学术自身发展进步的同时,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汉水文化研究应着力阐释流域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既要重视理论研究而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也要重视应用研究而强调现实性和针对性,因而汉水文化的资源转化和产业化开发也是其研究本身的应有之义。鉴于汉水文化领域纯理论研究较多而应用研究极少的情况,该著特通过个案研究方式,以汉水中游重要城市十堰市的文化产业问题为主要观察点对其未来发展进行策论性研究,为汉水文化的应用研究开立了新生面。著者指出,十堰市作为中外知名的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城,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其资源赋存包括武当道教文化、城市历史文化、房陵流放文化、汽车科技文化等重要建构维度,是多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样式的聚集地,其优势、特色和潜力非常突出,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

    潘世东新著《汉水文化论纲》在分析了十堰市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态势、基本经验和差距之后,具体提出其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强调从战略高度建构文化与旅游融合、人文与生态互动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六种意识,充分利用六个重要抓手;特别是优选九个实现途径,即加强政府推动和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精心打造八条重要旅游线路,切实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产业法规政策,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优化文化发展社会环境等。著者着眼于十堰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致意于汉水文化的资源转化和开发利用,强调文化价值传扬、文化产业开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生态环境优化的统一,所提出的思路和对策既立足于市情又着眼未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前瞻性。服务于现实发展需要和领导科学决策,表现出研究主体的文化自觉。

综上所述,潘世东教授的新著《汉水文化论纲》,以文化结构体系的系统解析为主导,以精神要素的深度阐发为重点,注重整体通观和深层透析相结合,表现出综合创新的学术致思取向,纵横论说探幽发微而具有丰硕的理论创获。该著也存在美中不足之处,如有的章节过长或过短而显得不够均衡,对于汉水文化自身的局限性和负性因素还缺乏专门分析等。总之,著者以广宽的学术视野,前瞻的学术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致意致力于汉水文化研究的开拓与深化,在反思中提升学术思路,在重构中推进学术创新。特别是对汉水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基本的理论分析架构,这是其最显著的学术贡献。 

 

[作者简介] 黄南珊(1948—),男,湖北鄂州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