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沈南鹏、邵亦波、雷军、吴鹰
这是一个企业发展史渐渐被融资史覆盖的年代。
一手成就了UT斯达康神话的“小灵通英雄”吴鹰,是被迫“退役”的。人们曾期待他东山再起,但是复出之后,他的角色却转变成了和利投资集团(CTC)的资深合伙人。
“四五十岁创业,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你做具体的实业不能综合运用你的资源,总有一些资源是浪费的”,吴鹰分析说,“但是从投资来讲,同时能做几个公司,你何必做一个呢?中国机会这么多,应该有很多很好的机会。”他的理想是再造几个UT斯达康。
吴鹰是从企业家中途转身为投资家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途转身投资家的,只是那些功败垂成的企业家。
雷军的转型几乎与吴鹰同时。这位金山软件前CEO,在金山整整做了16年,其中耗费了8年时间运作金山上市。最终他却于金山香港上市70天后毅然辞职,随后开始在中关村(6.03,-0.07,-1.15%)扮演新角色——天使投资人。据说,当时金山创始人之一张凯龙曾因此16年来第一次对雷军大发脾气。
显然,与“吴鹰们”相比,雷军走的是另一条轨迹:依靠实力与勤奋一步步走向高位,直至担任CEO,并在巅峰时刻激流勇退。
这似乎让人联想到当下创业板高管的集体辞职套现。
他们或将选择的,是一个近几年异军突起而又充满诱惑的行当——沈南鹏、唐越、杨镭、张醒生、周鸿祎、邓锋、林欣禾……都是些业内如雷贯耳的名字。
他们更愿意中途转身为投资家,将自己的资源、经验以及教训,跟后生们分享,让其少走一些弯路,成就另一个“自己”——这远比等到“退役”后才去进行有效得多。
有钱了的时候,与其辛辛苦苦打江山,不如另辟蹊径转型投资,桃李满天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这些中国最优秀的企业,正在试图摆脱实业之心的牵绊,转投到资本运作大军的帐下。让天平倾斜的砝码是什么?那些让实业陷入困境的要素,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