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风起云涌的“炒房团”、“炒煤团”、“炒棉团”……相对近万亿的浙江民资,曾经只是个例。一向务实的浙江商人,原本只是寄望于投资成功后能够反哺实业。但是面对愈加严峻的实业经营环境和愈加快捷高效的投资收益,实业家们何去何从?
从实业转做投资,无疑是一个更“科学”更“经济”的选择。
一类老板“两头兼顾”,实业在做,资本也在投。金融危机之后,浙江一带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在收缩规模。剩下来的资金,楼市是第一大去处。在房价大涨带动下,制造业企业投资房地产收益颇丰,最著名的当属雅戈尔,其投资收益甚至超过主业——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驱动。
其二,“不在楼市,就在股市”。2009年1~10月,温州市证券交易总额为9207.61亿元,同比增长66.67%;温州市新增开户数66536户,同比增长17.91%。据说不少温州老板是用麻袋一袋一袋扛着钱去营业部开户的,甚至因为开户的人太多,要开户还得找人“走后门”。
除此之外,这类老板甚至把企业作为融资平台,变成自己另一条生财之道。浙江老板谢谊(化名),因为公司现金流好,能找到担保企业,很容易拿到银行3000万元以下的贷款。他就把这部分贷出来的钱再增加几分利息,转借给急需资金的企业。“规模不大,但是一次也能赚个一两百万,比一分一厘辛苦做企业强多了”。
另一类老板则是完全转战投资。把苏泊尔做到国内行业第一,全球产量第四的苏增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7年底,他将苏泊尔卖给外资,套现二十多亿元,随后在浙江投资了一个岛,准备开发房地产和码头,“盈利前景大大好过生产压力锅,而且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