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扩能的背后反思


 金融危机前中国产能过剩的风险并未显现,原因是我们用“出口消化了国内消费不了的过剩产能”,由于“外需”的稳定,使得我们对内产能扩张的欲望非常强烈。换回大量外汇通过央行兑换成本币后,继续投资建设新产能。但扩张性竞争的结果是,导致中国大量的企业长期在低利润情况下生存,目前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去年的钢铁水泥,今年的化工、纺织)

  
   由于产能过剩,一旦市场萎缩,就会导致大量的制成品卖不掉,企业必然需要降价竞争。而降价的直接后果,就是牺牲利润。在美国,一般上市公司如不能保证制造业10%到15%的净利润率,且企业又是上市公司的话,基本上无法生存。而在中国,如果某个制造企业不处于经营垄断地位的话,那么基本上就是赚一年亏五年,甚至是亏更多年的局面。民营经济本就身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但要和中央企业竞争,要和民营企业的同行拔河,还得时刻关注海外兵团的夹击。因此,涉及制造业的民企,行业垄断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所以制造业在产能过剩的前提下,既要保证销量不下滑,又要保证利润不缩水,同时做到这两点是很困难的。
  
   在我所了解的行业中,通用塑料PE/PP(聚乙烯、聚丙烯)的原料乙烯,其国内炼化装置(可炼油)的产能,2009年加起来还只有700多万吨,而过了2010年后全中国乙烯炼化产能尽然翻了一番达到1400多万吨。当然,乙烯装置只有中油、中石化有这个能力来建设生产,中央企业不怕亏,这个大批量项目上马倒也不用太去担心他们,亏了国家保底补贴吗。那我们的民营企业去建设大量的化工项目,难道就如此笃定包赚不赔吗?谁来给你们保底?比如PX、PTA装置(化纤产品上游原料)的轮番上马,搞的产能过剩不说,有些项目还闹得民怨四起。今年大连福佳大化PX装置泄漏的事情媒体也都有诸多曝光,老百姓们还一度聚集要厂家整体迁出大连。结果呢?人家还不是照样一天没停过的开足马力生产。大连市的领导们好不容易签下来的项目,一年少说也能收个千把百万的税款,既是财富也是政绩。把厂拆掉迁出重建,这成本谁来付?再说了强拆也得看对象,能这么轻易的给你们几个屁民闹一闹就“顺应民意”了吗?企业损失谁来补?领导面子往哪搁啊?干脆像几年前厦门某企业的PX项目,还未奠基就被厦门市民给哄了出去,去其他地方再建设去了。这样倒也好,虽然政绩和业绩双落空,但厦门的领导们博得个爱民如子的好名声,老百姓获得个蔚蓝的天空,也是个双赢的结果吗!
  
   其实直到现在,我真的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在走过了30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后,我们的政府部门在批准项目时,竟然一点都不考虑是否会产能过剩这么一个不可控风险,不断地审批有关钢铁水泥、炼油化工、汽车家电和等等各类项目上马。为什么我们要批准这么多的项目呢?而且挤破头去扩能的又都是些民营企业,这么多的企业家还在不断地建设新厂,趋之若鹜的追杀那剩下不到1%、2%的利润!
  
   理智的思辨往往挡不住逐利的冲动,对于我们中国民营企业家来说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人民币把所有人的利益都“大团结”在一个系统之下,经济一路狂奔30多年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这种“冲锋型”经济还留存多少其他信仰和追求?我们的企业家们还剩下多少道德约束力?中国经济还能再继续“野蛮生长”30年吗?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