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把握好亲子之间的距离,不应过度放纵也不应过度控制,适当的距离,会使亲子关系更加的和谐,使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过度的亲密会带来热情、共鸣、亲密、分享、接纳、着迷与上瘾,也带来依赖、愤怒、嫉妒、哀伤、冷漠、厌烦和彼此控制。
由此可见,亲密应该有度,不论是空间距离或者心灵距离的不适度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人际距离的不恰当,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会使孩子无爱逆反。
何为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指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美国学者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了4种人际距离的概念。
1、公众距离(12~25英尺)。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此时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2、社交距离(4~12英尺)。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
3、个人距离(1.5~4英尺)。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
4、亲密距离(0~18英寸)。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剌激。
如何把握好亲子关系的距离
有研究提出一个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完全依赖。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众多的重要决定,不完全依赖父母,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比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果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比如 总是寻求接纳,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 行为方式,人际关系 较好。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 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表现出高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 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如果双亲过分控制,儿童则易于形成专制行为方式,如倾向于控制他人,独断专行;或者形成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焦虑 过重,防御倾向明显。
对人真诚、友爱、关怀、体贴、理解与宽容,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对孩子的爱更需要多一份理解和信任。作为家长,不但要懂得尊重,还应该亲密有度,学会在亲子之间把握一个合理的距离。
父母把握好亲子关系的小妙招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