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看准之后一门深入,才容易把有限的时间精力集中起来,逐步地接近本质、核心、源头,而不是老在其外转来转去、模棱两可、不得融通;身心敏感、渐渐能一定程度契入道或者源头的时候,主要就应该是,放弃思考和逻辑,空掉头脑,以本心去感受一切,逐步让内在的本性越来越多地做主。
这世界的本来面目在时空上是完全整体与彻底联通的,而线性与片段性的头脑思维到一定高度与深度后就会很无力,所以对在性灵层面的修行上的东西,空掉头脑、以本心感受才能时时处处发现宝贝、获得进益,不然很容易对面不识真人的,话即便一样,用感受的话,内涵与力量却千差万别的。
见地、修证、行愿是大乘修行的三部曲,明白自己在什么阶段,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安心下来、全然投入进去就是了。
《心经》真正搞明白了,五蕴六识、根尘因缘、烦恼菩提种种名相牵连,可一以贯之、了了分明,《法华经》静静读一遍,一切如出己心,无轻慢无障惑,见地也就差不多了;《圆觉经》、《维摩诘经》可作为修证的验证。总之,真正弄明白了,摸索着择一最有效验的一门深入,安然精进而行就是了;证得本我、随缘应世则是自然而然的了。
自始至终,可为参验的是《道德经》与《坛经》,能空下来以心去感受的话,如同时时有大力量灌注。禅宗初祖达摩留下来的东西虽少,却言简意明、直指核心、实在切用,悟性论、破相论、最上乘论,当可不时体味,受用无穷。
另外,见多了修行出偏的人,总结出两句话各自会心便是。
懂医修身,如虎添翼。
通易炼心,似鹤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