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攻占汉中纪事
汉中农村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常说起“长毛贼”的故事,在清代官方文书典籍中有所谓“发贼”、“发逆”的蔑词,这就是指历史上有名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其西征军陈得才部曾包围并攻占汉中城。
清同治二年(1863)正月中旬,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端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及主将马融和等率兵由兴安(今安康)西进汉中,正月底抵达西乡。奉诏驻汉中防剿太平军的陕西布政使毛震寿急命汉中镇左营游击屠大元率兵抵御。二月四日,太平军设伏于西乡西北30里的桑园铺,屠大元钻进伏击圈,全军覆没。太平军由桑园铺昼夜兼程西进,二月六日包围汉中府城,并分兵攻向各厅县:二月十六日破沔县;二十日破宁羌州,杀知州金玉麟;二十五日破留坝厅,北上围凤县(褒城、略阳两县已在上年十月为蓝大顺起义军郭富贵部所破)。至二月底,太平军扶王陈得才军帐驻府城东南金华寺,分兵驻扎汉中府城东之塔儿巷、菜集子一带,大部队住净明寺以东尚未烧尽之高宅大院(此前东关大部分房屋已被官府下令拆除或放火烧掉),制造云梯、火器等工具。随之,府城四关街坊及附近农村都住满太平军。三月,云南昭通蓝大顺农民起义军蔡昌龄部与协助太平军围攻府城,并肩作战,共破府城。占领洋县的云南蓝大顺起义军,与太平军订约,以洋县谢村镇为界,以东由蓝军克复管理,以西由太平军克复管理。
是时,陕西布政使毛震寿等已由城固逃回汉中坐镇,统领各路清军,以左路翼长陈天柱接任汉中镇总兵官;以右翼长杨光澍接任汉中知府;五月,陕安道台张守岱因见饷匮兵凶,城不可守,自缢死,毛以南郑知县周蕃寿代理陕安道台。周蕃寿请来的四川土匪军卢又雄部在城内防守。城内官兵近万人,守城设备、弹药、武器等均充足,仅城上炮台就有48座。
府城被围前,城外官吏绅士、富户、商贾以为有官兵防守的府城安全,纷纷携带家眷和金银财宝、粮食、细软等,蜂拥入城,以求“避难”,不仅挤满房屋,即辟巷之中,角落空隙,都尽牵绳盖棚,住满老小,加上城内原有的官兵绅商,平民百姓,共聚约数十万人。
太平军如铁桶般团团围死汉中城。围城之初,城内物资充足,买卖照旧。南郑县设立“支应局”专供守城官兵钱粮。为时不久,官库耗尽,城内粮食告罄,又无法出城筹粮,数十万人吃饭成了最大难题。周蕃寿强征人头税、房屋税,分摊钱粮,又分兵到各户吃饭,纵容官兵到各户翻箱倒柜,掘地三尺,搜刮民财,城内粮食耗尽,牲畜杀尽,树皮草根及皮革、中药材等凡能吃的东西都吃尽,最后官兵割食饿死和将要死的人肉。惟陈天柱部尚有纪律,其余骄悍凶残,恣意酗酒赌博,消耗官库,勒索民财,骚害百姓。城内尸体狼藉,瘟疫四起,病饿而死者无数,还活着的人,哀告苍天,盼太平军早日破城,解救生灵。
毛震寿怕做“瓮中之鳖”,早在完成部署后,便借口筹兵待援,解救府城,跑到南郑县青石关驻下。连连上奏:“兵力尚单,难解府城之围,恳祈调遣大兵,援救汉中”。知府杨光澍亦避居小南海大佛洞。而府城内守军,亦盼援军解围。
七月,清廷将陕西巡抚瑛綮革职,升四川布政使刘蓉为陕西巡抚,专驻汉中“剿贼”。刘蓉整顿各路援陕诸军,准备向汉中进发。八月十二日刘由成都起程,驻巴州(今四川巴中),增调刘岳昭军,又派人回湖南募兵。刘移驻广元,逗留不进。四川总督骆秉章奉旨派楚军“桂字”、“响导”两营及总兵何胜必、萧庆高率“果健”及“湘果”中右两军北上,欲一举解汉中府城之围。
八月十七日,四川援军到达汉江以南,连营十余里。次日开战,锣鼓震天,炮声不绝,互有杀伤,日暮收兵。十九日,援军倾巢进攻,太平军奋勇御敌,战于汉江南岸油坊街(今大河坎)。至午后,援军不支而溃,“响导”、“桂字”两营,由南郑草堰塘、边家山溃退;“果健”营由冷水河、李家营奔向东南;“湘果”中右二军由张家村、卢家沟逃走。太平军追杀十余里,尸积成堆,沟水皆赤。援军所建营垒,尽被烧毁。
当城外大战时,城内清兵,不敢出城,只在城墙上观望。至二十日,卢又雄见援军已败,城不能守,暗中派人请太平军让出一路。太平军应允,卢军于二更时分杀南郑知县、署理知府周蕃寿,携带掳掠之金银,在西北城头放火,从北门出,行至八里桥、崔家沟一带被太平军两翼合围击溃,卢只身逃走。太平军从城西北角架云梯而上,攻克汉中府城,俘杀总兵陈天柱。城内未死者,因受欺骗宣传,误信太平军凶残好杀,于城破时不少男女跳入饮马池(亦名东湖)、太白泉、莲花池及水井溺水而死。
太平军攻克府城后,立即出榜安民,大开城门,让生活物资进城,解救危险。
(潘世东摘自汉中日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