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网站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485,创自3月27日以来新高,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38个基点,涨幅创近18个月新高,这也是人民币中间价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上升,前一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1623,上涨了85个基点。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连续两个交易日累计上涨幅度达223个基点。
很多机构惊呼,未来人民币走势将出现升值趋势,持续单边贬值或将终结。今年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贬值趋势,从1月初到6月初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贬值1.12%,即期价贬值3.55%,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也在走弱。那为何人民币近日会持续升值?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外贸数据止跌回升。海关总署上周末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贸易顺差为359.22亿美元,创下2009年2月份以来的新高。但是5月出现大幅贸易顺差是因为进口数量减少所致。尽管前5个月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但5月份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环比下跌,铜进口环比下滑15.6%,铁矿石进口环比降7.2%。所以笔者并不赞同,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已经好转的说法。
其二,5月经济先行指标PMI持续回升,中采联制造业PMI和汇丰制造业PMI均创下近几个月以来新高,而非制造业PMI也续升至6个月以来最高水平。这些数据的回暖使得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在增加,也促使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
其三,欧洲央行率先发动了货币战争。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15%。将隔夜贷款利率削减至0.4%、将存款利率调降为-0.1%的负值,同时还宣布了一揽子的宽松政策,包括结束SMP冲销、4000亿欧元的定向LTRO(长期再融资操作)和准备实施欧版QE,这一连串动作意在避免欧洲经济再度陷入危机。而欧元出现贬值,那么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本来欧元区国家的各银行把多余的钱放在欧洲央行里面,是不需要缴纳费用的,而现在欧洲央行将利率调整为“负利率”,是逼迫欧洲的银行业将更多的钱流向实体经济。但是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政策也不一定能够让商业银行老老实实地将资金放贷给私人部门,可能他们拿钱去买债券或者进入新兴市场国家。
由鉴于此,欧洲央行同时还宣布在9月份起实施连续六个季度定向LTRO(再融资)操作,这意味着欧洲央行给“欧猪五国”的商业银行提供长期的、固定的低息贷款,这使得欧猪五国的商业银行不必再担心缺乏成本稳定的资金支持。
同时,“定向LTRO”又可以释放出强烈信号,就是欧洲央行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这种低利率,让银行业放心大胆地给私人部门贷款。既使是这样还不够,欧洲央行还做了结束SMP冲销(就是向金融市场释放流动性),力图短期内解决欧元区面临的流动性下降问题。如果还不行,就会实施欧板QE,也就是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以力图避免欧洲经济再次陷入危机。
但是欧洲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会使欧元出现竞争性贬值。一般来讲,人民币中间价的变化70%概率与美元升贬反向,78%的概率与欧元升贬同向。根据这种传统结果,应该是人民币兑美元还有一些贬值空间。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欧债危机中,欧元贬值造成了人民币对美元继续的总体升值。
笔者认为,昨日人民币汇率出现狂升,主要还是欧洲央行为了剌激经济,而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欧元贬值,再加上欧元目前利率为负,与人民币利率之间存在着较大利差,所以大量游资抛售欧元资产换取人民币资产,使得人民币汇率出现了罕见的大幅回升。那么由于欧元汇率贬值而出现的人民币升值现象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啥恶果呢?
首先,外汇占款再度大幅增加,央行在货币市场上不得不由净投放转为回笼,在外汇占款不能被市场及时观察到而大额净回笼持续可见的情况下,将会被市场认为政策再度趋紧,从而影响中央“低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政策意图的贯彻。
不过还好,央行昨晚及时拿出对策,马上宣布对上个年度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过半,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三成的商业银行(不含4月下旬已先期下调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县域农商行和县域农合行),从本月16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给中小微实体企业定向降准,通过“灌滴”的途径,一方面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以不变应万变,为以后应对欧洲央行下一步举动,留下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再者,人民币升值压力重来,由于欧元、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使国际资本流入,这意味着当前人民币贬值趋势可能转为升值趋势,如果不加以抑制,则将使本来已经困难的外贸和国内经济雪上加霜,通缩风险进一步加重,与当前“稳外贸,稳增长、保就业”的目标相背离;如果央行出手干预汇市,则进一步成为美国指责中国干预汇率的口实。最终使央行退出常态化的干预,延误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
近期人民币重归快速升值的通道,应该引发高层警惕,目前欧洲央行主动挑起了竞争性贬值的大旗,再加上去年的日本安倍政府人为压低日元,造成日元大幅贬值。一场汇率大战已经拉开帷幕。如果中国的汇率进入上升通道,无疑对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及货币政策的宽松,乃至经济的转型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唯有在货币政策方面进行微调、预调,才能为今后的全面应对做好准备,留出足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