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不去!”,“不去!”
对于百度公司技术人员张博而言,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每天晚上加班后的艰难打车过程。一听要去的地方靠近六环的偏僻之处,百度大厦门口那一溜蹲守的出租车司机,几乎都条件反射地摇头拒绝。每次打车,他都怀着一种期待中彩票的心理。
好不容易打上车了,张博喜欢在奔驰的夜色中与出租车司机聊聊天。司机师傅也一肚子苦水:去太偏远的地方,意味着回程往往要放空。通过这种互相沟通,张博惊讶地发现到,出租车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很痛苦——一方面是像他这种极需打车的乘客打不到车,一方面是出租车高达30-40%的空驶率!身在全球最大中文信息搜索公司从事技术工作的张博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能否通过自己所学所用的技术,解决自己这样的乘客和广大出租车司机的痛点需求?于是,嘀嘀打车在不久后应运而生,张博成为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并任技术副总裁。
最好的互联网产品,来自于自己最细微、最鲜活、最痛切的需求。在一次互联网大会中,腾讯公司财付通负责人徐曼丽介绍,红极一时的微信抢红包这款互联网产品,就是源自于腾讯公司内部员工的“游戏之作”。在广东的公司里一直以来都有过年过节发红包、抢红包的习俗。老板给员工发红包,已婚的同事给未婚的同事发红包,数目不多,10块、50块钱意思一下,图的是一个吉利。腾讯总部也在广东,公司内部一直以来都有过年过节发红包、抢红包的习俗,员工们一到过年时就要到各级部门领导门口去抢红包。那些总为抢红包而在总部大楼跑上跑下、气喘吁吁的员工就开始思考:能否开发一款在网络上用手指而不是用脚步去抢红包的产品?
这是一款“痛点需求+隋性思维”混合而成的产品,推出后先在公司内部试用,继而推向IT公司职员、媒体从业人员等特定人群。让产品策划开发人员始料不及的是,微信抢红包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如病毒性爆发,几亿用户在春节前后都争先恐后地使用。腾讯高层未曾意识到,基层员工的一次游戏之作,在一夜之间奇袭了竞争对手阿里巴巴苦心经营数年并独占鳌头的在线支付领域。
让自己的产品与社会爆点事件或某种社会普通情绪联系起来,微信抢红包是典型的一个案例,而百度在去年春节期间推出的“百度地图春节人口迁徙大数据”,则更是大数据技术与产品为社会服务的典范。百度品牌沟通部总监徐继业告诉笔者,在推广百度移动互联网时代战略性产品——百度地图时,就巧妙地利用了春节这个中国人感情最浓烈的时期,策划制作推出了“百度地图春节人口迁徙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其拥有的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大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创新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在业界首次实现了全程、动态、即时、直观地展现中国春节前后几十亿人口大迁徙的轨迹与特征,被央视新闻联播数次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传统的商业社会中,产品的功能呈现与用户的痛点需求之间,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极端不负责任的产品设计甚至呈现出“反人类”、“反人性”的特点。导致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出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产品设计开发者与用户之间如万水千山一样迢迢的距离,前者不能即时细微地捕捉到后者的需求,并膝跳反射似地马上做出反应。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应用及大数据处理能力,让天涯变咫尺,人的一切消费行为变得可测量、可跟踪、可数据化。嘀嘀打车创始人张博曾经在自己的演讲PPT中展示了一张图表:武汉的某个下班打车高峰时期,嘀嘀打车利用位置数据监测到,呼叫打车的乘客和等待乘客打车的出租车司机,大多不在同一区域,供需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如果在原来,这种供需不配备的情况很难监控并调控,但智能手机所呈现的位置数据却及时地发现了这一矛盾,不但可以及时甚至可以未雨绸缪地做出应对措施,比如通过事先调配空驶出租车前往高呼叫率的地区。
让最合适的司机去载最合适的乘客,让最合适的用户毫不费劲地匹配最合适的产品。电视剧中,男主角与女主角在转角遇到爱,靠的是彼此的缘分;而在现实世界中,乘客在转角处随意就能打上车,靠的是大数据技术造就的“天作之合”。
——文/张小平(商业观察者,新唐智库创始人)
(原文刊载于2014年6月9日《财经国家周刊》专栏)
【关注砍柴联盟微信公共号】:
1、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砍柴联盟”,然后关注即可。
2、添加“kanchailianmeng”为微信好友。
3、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内容分享】:
请点击文章右上方省略号,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