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每天都在说文化,但是这个词的内涵并没有界定清楚。“夫妻识字”里的“学文化”指的是认字、写字;我们平时调侃时说别人没文化,指的是所受正规教育不多,对常识的无知;文化部掌管的文化产业是文艺和演艺团体,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的选举文化、饮食文化、健康文化、团队文化、协商文化等,指的是共同的行为方式。
大英百科全书关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知识、信仰、行为的整体。”换句话说,文化包括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一切发现和创造。
具体地说,文化包括下面四个层次:
1. 认识层面:对客观规律的一切认知,体现为哲学与科学,包括理、工、医、农、文和人文学科等
2. 审美层面:文学、视听、建筑、民间艺术等
3. 精神层面:宗教信仰、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4. 社会层面(即特定群体中的多数人的或曰主流的行为方式):法律法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沟通交际、迎来送往、婚丧喜庆、礼节、服饰、器物的利用(瓷器、竹、武器)等
所谓文化的辉煌、成就的大小,主要在于认识和审美层面。所谓文化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精神和社会习俗方面,由此形成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国度的标识。
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鲜明而强烈。特别是价值观的核心体系,已延续三千年,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处于我们传统的价值体系核心的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我们现在处理官民、父子、夫妻关系时,仍然带有这三纲的印记。三纲在近几百年中逐渐淡出历史。君为臣纲受到民主潮流的冲击;父为子纲受到独生子女为中心家庭模式的颠覆;夫为妻纲受到男女平等的否定。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不同朝代宣传的重点和用语略有不同,有时是“礼义廉耻”、“智仁勇”、“温良恭俭让”、“忠孝节义”等。对这些品质的信奉,已经深深植根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用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的话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我们的特定人群有自己特定的价值观。例如君子用“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自勉;读书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追求;治国者牢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胸怀抱负的大丈夫以忍辱负重、能屈能伸为美德。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可珍贵的无形资产,是我们的无价之宝。正是人们信奉的价值,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1644年,满清入关征服了大明朝,占据了紫禁城。文化上它反倒被儒家文化同化,因此,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时,蒙古国收入中国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