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起跑线”!


 

啊,“起跑线”!


 

 

作者:庞忠甲

  

 

中国1993实施教育改革, 1995年启动“科教兴国”战略,近二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举世罕匹;但尚未触动观念性改造的根本,却在“产业化”模糊倾向误导下,本意在于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矛盾,实际上诱发了不少“更加糟糕的矛盾”。

 

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性大转折时期。政府有意相应培育大量创新型人才,为此投入高额经费,广采激励措施;然而,一种似是而非的输赢观,正在导致事态走向自己的反面。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赢在起跑线”,牵动了神州天下可怜父母心,特别是一胎化政策下独生子女家长更加不得其了,催生了形形色色鞭策幼儿快奔飞跑的浩大商机,该算得上当代最富欺骗性的忽悠广告词之列。

千千万万家庭为之付出沉重代价。天真稚气的孩子们无奈听凭摆布,除了吃睡,不容余暇,失去了童年的欢乐,承受着不堪的压力和摧残,沦为畸态潮流下的牺牲品。身心疲惫、兴味索然,梦里都在做习题的青少年,也许只能寄望于:坚持一下,进得大学就可以尽情玩了!

“唯人,万物之灵。”人类世界的生存竞争,不是稍纵即逝的百米短跑,而是一场充满艰难曲折上下探索、焕发天赋特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耐力马拉松。

一切要从学习做人,培育思维活力从容开始。如果把小学课程搬进幼儿园,把中学课程塞进小学,急急乎给莘莘蒙童强化训练,提前灌输海量应试或应景教材,无非“精神填鸭”,炮制听话的应考机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强扭尤足以虐杀至可宝贵的创新潜能,推向性灵畸变的不归路。世界上杰出人才的成功经历证明,“起跑线”上拼命争风头不仅毫无意义,恰恰意味着舍本逐末,揠苗助长,预后不良,误人子弟。中了“赢在起跑线”的魔咒,可能等同预设了“上智”变“下愚”直至“最终出局”的宿命;一旦成为蜂拥而起的全民运动,就是整个民族的国家的大悲剧了。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毕竟是一句唬人煽情的伪善营销口号罢了。可怕的是,背后有颠扑不破的应试教育庞大体系为后盾,既然考分定夺命运是无情的现实,分数当然是学生的命根了;承托着这个体系的则是千载而下中国特色反人性传统教育观念的汪洋大海。于是,社会压力得到了民众心理的支持,穷人“唯恐输”,富人“不该输”。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时有不痛不痒的禁补令,其实无人理会;补习班不断花样翻新,有增无,如火如荼不少家长,特别是见识过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新潮人士,越来越反感“起跑线”论输赢,只缘身在此山中,还得愿打愿挨,手足无措,不知何之,欲罢不能 

九十多年前鲁迅《狂人日记》最后一声呐喊:“救救孩子!”至今不失为振聋发聩之非常强音。

 

“起跑线”如此热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无非老掉牙的“李约瑟难题”现世新说吧。百年已矣,难道真的无解?


 

真版儒家思想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故纸堆里,犹见先哲智慧历久弥新,光芒万丈。

 

伟大哲人和教育家孔子,从人本主义和博爱精神出发,首创革命性的有教无类平民教育方针,为一切人提供充分发挥灵性创造能力谋求发展的机会。打破了当时由官方垄断的学在官府旧体制。

 

孔孟之道“以人为本”、“以己为本”。孟子有道:人有恒言,皆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本位的重要性,个人为家庭、国家、天下之根本的道理,说得明白不过了 

仁学,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与其奢言为他之学,不如明称为己之学,由此出发,推己及人、积极入世也 

读书首先是为了完善自己,满足自己。许多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人口口声声读书为世人,其“终至于丧己耳。这就是为什么孔子不客气地鄙夷时人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了。

 

人本主义者孔子,以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就是说,作为文化精神主体的人,不该被动地承接前代文化传统,应能加以开拓与创新。

 

孔子首重创新思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他以为: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 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然,我也不教你们了 学生不但应该成为现成问题的独立思考者和解答者,还应该成为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后来这段话变成了成语举一反三

每个人有天赋的不同性向,适于在不同方面高效能发挥创造力。孔子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求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性向特色潜能,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得到长进,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成为学有所长的有用人才。

孔子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谈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必了。

 

孔子自陈: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

 

孔子在回答关于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当教师的问题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说,能够继承旧知识并且创造新知识的人,才可以为人师;意味着教师首先应该是能够发挥创造力的人。

 

在创新型圣人孔子那里,找不到任何幼儿“起跑线上论输赢”的共同语言;恰恰相反,无不顺乎“性与天道”,指向一条“苟日新、日日新”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循此以行,华夏神州,莫非早就跻身世界先进一流民族之林,诺贝尔科学奖直囊中取物耳?

 

后日伪儒否定“个人本位”,取消自我意识,不把人当人,世人多误以为出诸孔孟之道本意,实则指鹿为马、正反易位的荒唐千古奇冤。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创造力低下的罪魁祸首,借用现代政治术语,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披着至圣先师大旗招摇撞骗的御用伪儒主导构建的反人性“心态文化”。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借儒学令名美誉为外壳,重新塑造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教合一”型社会控制论,一种扼杀自我意识的愚民工具,以图确保无制衡绝对权力专制统治永世其昌。发展到后来,元、明、清三朝开科取士必读的朱子之学为代表的后儒,倡“天理人欲之辨”,号召人们革尽人性,复尽天理,造就了以理杀人吃人旧礼教扮演了攸关近世中国命运的精神杀手反派主角。

 

于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忠君唯上”、“光宗耀祖”。读书人只能在牢牢框住的思想格局里讨生活,唯求熟读死书、“书包翻身”。在此大环境里,正途阻塞,邪流奔涌;整个国家像是一座假大空厚黑盛行的超级大戏台,那容得“个人本位”、自由意志、推陈出新、创造发明、日新月异?何来奢望灵性创造能力顺畅发挥驱使社会进步?

 

新中国带来了石破天惊、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旧思想、旧传统依然处处结营扎寨,牢不可破,甚至改头换面,变本加厉。

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吾国思想道德,可以伪而不真、虚而不实之两言括之,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一针见血,鞭辟入里也

有人说,中国最好的学校产生世界上最好的考生,而美国最好的学校产生世界最具创造力的人才。这是为什么?

“东方不亮西方亮”。基督教西部文化区经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形成了包括社会性天职念的新教伦理,相当于孔子理性思想体系的神性版,支持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资本主义精神萌芽茁长,跨进了工业化现代化文明社会。

在教育领域,以美国为例,可以看到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为青少年和幼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提供了海阔天空的领域。美国的基础教育观念不注重单纯掌握知识,而主张培养探索精神和自主性,使得孩子未来的发展更具多样性和创造性;因而在高等教育中能够造就大批引领世界潮流、出类拔萃的优异人才。 

在美国,儿童上学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尽管社会竞争激烈,美国家长对儿童教育最在意的还是思想自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导致创造力的自由发挥,才是培养孩子的目的。他们希望孩子们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增强自信,锻炼独立思考和活动能力,不一定要排到班级前几名。

美国人大多没有名校情结,他们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学校。家长会顺其自然,认为只要子女幸福快乐地生活,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没有去名校念书,上了大学没有毕业也没多大关系。

美国教育不逼迫学生成才,因为社会并不提供如此之多的高档机会。只有最富于天赋,最有献身精神的一批学生,才能享受精英教育的精华。其他人呢?与其强制灌输不需要(用不上)的学问,不如训练他们更好地因应社会需要,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许多没有高学位甚至高中没有毕业的美国人,也能经由自主选择,找到适合自己性向的职业,在谋生中获得乐生的情趣。

美国成人不喜欢政府管,孩子不喜欢父母管。“想干什么,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这句话已成为口头禅。从幼儿时期起,日常的生活中就不断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形成一种依附性少、独立性强、循规蹈矩少,而创造性强的美利坚民族传统;有利于每个人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给社会带来无限生机活力。

人生何处不是“起跑线”在美国和许多国家,超前教育没有市场(华人社区除外)。德国《基本法》第七条明令禁止“先修学校”(学前班)。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

美国的教育体制远非完美。世人对于美国的大学教育多持肯定评价,但常质疑美国基础教育水平:一个为产生最优秀人才的制度是否也能相应产生大量合格工程师美国中小学生的数理化以至史地基础知识,在国际教育测评项目上成绩低下,排名常在10个欧洲国家之后,令一向以最强者自居的美国人颜面蒙羞。

 

这样的测试,多以纸笔测验衡量这群初中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知识水平,主要反映掌握绝对知识的水平;对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则没有加以考察,不足以说明学业是否适合学生个性成长,不能否定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但无论如何,美国基础教育的学业水平偏低,已经引起了国内的改革呼声。

 

200218日时任总统布什签署一项联邦法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不妨意译为《有教无类法案》,要求美国中学生在2014年前在阅读和数学两个科目上达到熟练程度的目标,对于不达标的学校要严加惩罚。 

 

 

2010315日,奥巴马政府宣布了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对布什政府制定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大动手术。新的教改方案废除了上述科目熟练程度的目标,保留了中小学校每年举行阅读与数学测试的要求,但在评价学生学术成就或学校水平时,降低了考试成绩的比重,而将出勤率、毕业率和学习氛围等列入评价标准,并提出在2020年前美国高中毕业生应进一步做好深造及工作的准备。

 

值此“改也难”的时刻,2011年初美国耶鲁大学的菲律宾华裔女法律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作者生肖属虎,自称“虎妈”)的书,介绍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不许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在同学家留宿不准留在学校玩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琴练不好不准吃饭,不得在练琴时喝水上厕所,甚至在公共场合骂自己的女儿是垃圾……以求得突破等经历。作者认为西方人对孩子的宽容超过了对孩子的教育东方的严格家教方式更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有美国读者评论说,蔡美儿的做法是游走法律边缘虐待儿童行为进而引申到亚洲人没有创造力就是这种育儿方式的后果。但也有一些家长表示西方人应当借鉴这种严格的管教方式并坦承自己也是虎爸虎妈。还有很多亚裔父母表示此书让西方社会对亚裔学生和家庭的误解更加严重。

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产生了一种轰动。大量异议显示,尽管贴上耶鲁大学教授的标签,棍棒教育等“垃圾价值观”仍然不获青睐。《时代》杂志做了封面报道,追问是严苛育儿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吗;经过严密论证,作者得出了否定的结论。 

我友尚撷福(Geoffrey Sant,美国美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先生在评论笔者与陈思进先生合著的《美国凭什么》(Why the United States Can? 20124月出版)一书中说:“我的印象是,中国文化尊重教育,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赋予教育高度价值地位。另一方面,美国的文化,致力于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运用他们的创造能力。在美国,孩子自我激励,追求任何感兴趣的主题,被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华裔美国人得以享受这两种文化的优化结合:鼓励和强调学习的家庭环境,以及重视个人本位和创造力社会价值观。” 鉴此,“美国和中国都可以互相学习,双方社会都可以因此受益。”

愚以为这席话值得中美人士深思琢磨。

外国的经验教训可为镜鉴。真版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可以返本开新,与时俱进,成为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教育价值观体系的可用精神资源。

 

马克思主义者相信: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全部思想学说的宗旨:就是人类的解放。

能不能把“以人为本”的口号明明白白落实到 “以个人为本”、“以己为本”的基点上来,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享有应有权利的“人”对待,让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个性、兴趣都得到尊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主动权;把焕发天赋特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追求“个性解放”,实现“人的解放”,作为教育事业的价值观取向,是泱泱大国能否“升级转型”,晋身先进强国的根本转折关键所在。

这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心态文化”改造工程,需要一场大辩论、大讨论,大觉醒;由此启动一系列去伪存真,拨乱反正,浩浩荡荡的大本大源重光之旅,

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说: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子曰:“吾欲仁,斯仁至矣!”

“起跑线”--- 始于足下。

 

 

201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