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价格带,看清中国瓶装水.


       瓶装水,作为产品,本质为解渴;作为商品,又是社会化的产物,而这个“化”,就包括了高中低不同价格档的需求。从消费品的价格规律来看,真正的所谓“高端”产品,其高段价格带与中低段价格段的距离会拉得很开,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现有即使是售价稍高的个别瓶装水品牌,也还难定义为“高端水”。如此,我想,就中国当下的瓶装水,避谈所谓的高低端,关注已分野呈现出的三个价格带,可能会相对适宜些。

 

这三个价格带,一个是3元(500ml PET标瓶)以下的“随手拿”,功能就是解渴,可权称为“底段价格带”。

一个是5元上下的“中段价格带”,产品已上升为“好喝”,即除解渴外,还能满足品质、安全、有益微量成分的某些消费需求了。

一个是8元以上的“高段价格带”,产品已进阶为“好喝”加“喝好”,即又纳入了消费者行为的附加值,比如身份、面子等。

 

    以此回过头来看,中国瓶装水的前15年,是品类教育和基础市场的生成阶段,所以产品的价格带基本指向为“随手拿”。3元以下的非价格敏感选取,谁的陈列好,夏天谁有摆进冰柜,就基本选了谁,其中虽然也不乏有一定的品牌倾向,但陈列的动销作用挺关键。

 

   
15年,这个“随手拿”价格带中所有品牌的市场参与,累积成了庞大量级的、成熟的底段价格带的基础水市场,各大品牌在此价格带的惨烈竞争,加之受依云等进口高价位产品的启示,继而也催生了中段和高段价格带瓶装水的开发延伸。

 

5100、昆仑山、百岁山、恒大冰泉等产品的先后入市,就都是在“随手拿”价格带之上的切位运营,而各自的具体价格设计,也都透露着不同的策略打算。

 

5100借助行政资源、动车通路,剑走偏锋式的推出了自己的高价瓶装水,与动车票的捆绑搭售,实现了上量和打品牌的双目标,这个堪称奇葩的案例,一般企业无法效仿,但其之后运作新市场时对高价位的坚守,这种在营销策略上的不摇摆,倒也不是无可学之处。而其终端售价,客观上亦辅助划出了中国水市场以8元为起步线的高段价格带。

 

昆仑山、恒大冰泉,以高端的品牌形象面市,但价格带上却走了骑墙策略,即都定在了5元的中段价格带上,高端形象,中段价位,是求量的实用主义。景田百岁山的广告形象与其售价相对较一致,它与经过了几年清苦地市场摸索的昆仑山,都已现出了步入良性循环的端倪,而新手恒大冰泉的前路不明。

 

“随手拿”基础市场的完成,众品牌该成的已成,该死的也已死。接下来的10年,5元左右中段价格带的品牌厮杀将会是腥风血雨,娃哈哈、农夫山泉等水大亨不会不垂涎这块有相对高毛利的蛋糕,继而携富氧、富硒、富XX之类的产品来抢食也肯定是早晚的事。如此,近两年恒大冰泉类的品牌若无法在市场立稳根基,三五年后的日子将难谈好过。而同时也可预见的是,未来几年,8元以上高段价格带的产品,也定将会是携各种概念纷纷攘攘而层出不穷,参与运作的投资商来源也会更复杂,但不管是哪类土豪,若全无快消品的通路基础,能运作成功的几率将会是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