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制定医院规划的法宝


  

以人为本是制定医院规划的法宝

 

                       王瑞嵚

 

据了解,医院规划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医院缺乏对新建和改建项目的可行性预测,还有些医院在改扩建时,盲目追求高标准、大气派。使得医院建成后不仅造价高、运营维护费用也高,且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前瞻性和实用性。那么,医院规划应该如何制定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医疗建筑工程研究所所长黄锡璆博士(以下简称黄锡璆)。

 

1       大卫生和预防医学

 

我们国家过去建设了很多医疗设施,包括一批大型医院,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虽然也在强调疾病预防,实际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对此,黄锡璆告诉记者说:“医疗卫生是广义的,所谓大卫生,就是把医疗的战线前后延伸扩大,把工作重点向前推移至医院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上。要加强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设施的建设,这样,广大居民身患小病或亚健康就能提前查出并得到处置。

我们常讲医学模式的转换。其实,好多疾病,不光是传染性疾病,还有心血管病、高血压,心理性疾病等,多与生活方式、营养结构、个人习惯有关。一些不适当行为,如过度吸烟,饮酒过量,缺乏运动,易导致心血管病。医学专家指出,要有比较好的健康教育,定期体检。这样就把发生疾病、预防疾病的前线前移。花比较少的钱,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因此,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愈合康复等也强调发挥基层机构的作用。如精神病患者,以前大多是集中起来治疗。国内外专家主张发挥社区医院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先让精神病人在大医院或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就让他们回到所在的社区医院或家庭中定期跟踪治疗,不与社会隔离;这样做,对精神患者身心恢复有好处。“

 

2        应对老龄社会,医院规划须有前瞻性

 

    据了解,早在200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就显示,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0%。按国际通行标准:“老年人口按国际惯例,60岁以上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中国早已进入老龄社会。而与此相配套的医院相关规划和配套设施,却未能跟上。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公布一项调查:我国约有100080岁以上高龄老人需要照顾。在被调查的城市老人中,98%的老人依靠自我养老。而我国现有公办福利机构近4万家,床位数109万多张,只能收养83万多人。黄锡璆说:“我们国家人口老化很快,对身患老年疾病老年人的治疗,也是将来老龄社会将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怎么解决老年人的问题?老年医院应就此如何调整和制作规划?这需要政府、医院和设计施工单位等有关部门共同关注。医院规划应该未雨绸缪。”

 

3       建造乡镇医院建筑设计模式应因地制宜,采用多种  方式

 

  乡镇院建筑应贯彻实用、经济和尽量美观的原则,按照经济水平和地域条件合理确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民用建筑基本标准、规范和规定。据了解,在我国的个别偏远地区的基层医院,很多医院建筑设计没有采纳医学概念,有的卫生院就简单几间房。甚至有的医院诊室里连必要的洗手盆也没有。黄锡璆对记者说:“乡镇医院,麻雀虽小,但内容不少,需要认真推敲。乡镇医院的建筑,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模式来建设。我国面积很广,东北和西南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温度等差异特别大,因而乡镇医院的建筑模式也大不相同。南方热带地区的乡镇医院候诊室可以是个敞开的棚子,四外敞开着。而在北方地区建房,墙就要厚,才能保温。我国像山区和青海、西藏地区,也可搞一些被动式太阳能医院。寒冷地区乡镇医院建筑若设计得好,冬天采暖燃料就消耗少,房间也暖和。如果设计不好,墙体又单薄,就浪费燃料,耗能。因此,医院在规划和建筑部门在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当地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搞绿色建筑。”

 

4       医院建筑规划设计师应有换位思维,要设身处地为病患者着想;使医院建筑及各项设施经济实用,且能体现出对病患者的人文关怀

 

  医院规划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黄锡璆强调说:“在做医院规划时,规划设计师要多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把握医疗建筑设计、设备等国内外动态。医院设计师,应了解病患者的行为特点,体会病患者的心理和想法;还要了解医院的程序,要多和相关领域专家交流。如设计老年人设施,就要和老年人充分沟通,和老年心理学专家,以及老年社会工作者沟通,了解老年人的年龄、心理和行为特点。举个例说:老年人行动不便,那么针对老年人医疗建筑的内部设计上,就要有差别。如在座位设计,就要考虑到老年人行动缓慢,起坐不易。坐下时很艰难,坐下后,起来时也不方便。所以在医院老年人专用座位的设计上,就要把座位设计得高一点,坐垫要硬一些,座位的边角要圆滑一些。我在国外看了一些老年保健中心,他们的设计就很有特色。这类设施也可以让老年人自己按个人兴趣爱好布置房间,还允许老年人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搬来,按自己的意愿摆放。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比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更容易康复。我认为:设计师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尽量设身处地为用户考虑,学会用换位思考,去理解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服务需求。”

 

5       规划新建医院时,应注意的要点

 

   医院规划好比一盘围棋,规划新建医院时,更是如在一盘难棋上布点解围,难棋出名局。黄锡璆对此主要谈了三点意见:

 

5.1  弄清现状,整合资源,通盘考虑

 

   在一个地区新建医院布点时,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病患者来往方便,有交通工具可利用。二是社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和上一级医院要有联网。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医院资源。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现有的医院资源加以整合与利用。医院太集中,可以分散些,设施老化了,可以新建。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规划,而不能全部重新建。政府要建立体系,加强对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网点建设。

 

5.2  多方位、多角度征求意见

 

   在规划医院时,建筑规划师单枪匹马是不行的,要对医院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医院所服务的人口规模、分布、年龄结构等,还应与一些相关领域专家相配合共同分析讨论,如医院管理专家等,他们知道医院的模式,医疗保险体制,设施使用和分布情况。总之,要有多方位,多角度思维。医院建筑空间,同时也是社会的一个设施,听取多方面意见,可以把问题考虑的更全面些,也可以促使建筑师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医疗需求的设施,让各种层次的人群都能充分享受到建筑师的成果。

 

5.3  在城市规划新建小区时,市政服务配套工程中的医疗网点不可少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小区在建设时,都设有医疗和服务网点。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城市小区建设速度很快。尽管有关部门对开发商开发楼盘时有限定,要求预留相应医疗和服务网点。然而,现实情况是:楼卖完了,相应的服务设施如医疗点等,却迟迟拖后影响居民的医疗服务。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政策予以约束。在这方面,一些地区的有关部门已作出相应对策。如北京市,由北京市建委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等三部门制订的《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区住宅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交付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已于2007年3月1日起实行。办法规定: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区中,如果水电气热路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或绿化、商业、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出现与规划不符,则不得上市交易。

  

 黄锡璆简介: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现任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医疗建筑工程研究所所长。主持大小各类医院设计100余项,并参加了卫生部等组织的多项大型医疗设施规划设计的评审工作,参与编写医院设计图集,多部国家标准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