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越边境千里行”系列报道之七]
(2013年度广西新闻奖二等奖)
一根甘蔗:“甜”了中越两国边民
——龙州县发展甘蔗跨国合作产业走笔
□本报记者 黄学安 实习生 黄骏
一根甘蔗,为何能够“甜”了中越两国边民?
一根甘蔗,为何能够发展成为一大跨国产业?
正值2013/2014年蔗糖榨季来临之际,记者来到祖国边陲甘蔗主产区——龙州县,寻找这些答案,探寻甘蔗“甜”源!
“龙州县与越南相邻,越南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而龙州县具有做大甘蔗产业的生产与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中越边境县的两种资源和市场优势,发展甘蔗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双边优势互补,达到互利共赢,实现亲邻、安邻、富邻,双方和谐发展。” 县委书记秦昆在接受记者时,道出了其中奥秘所在。
龙州县尝试推行甘蔗产业跨国经济合作这一新举措,首开了中国与越南农业经济合作的先河!
龙州甘蔗,走出了国门,创造出跨国财富,“甜”了中越两国边民!
龙州甘蔗 走出国门
甘蔗生产,一直是龙州县农业的主产业,甘蔗产业一直占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
“龙州县目前甘蔗种植面积57.82万亩,2012/2913年榨季入厂原料蔗240万吨,产糖29.18万吨。”龙州县糖业局局长闪艳恒介绍说。
龙州县政协主席何卫存告诉记者说,龙州县能做大做强甘蔗跨国产业,主要有三个诀窍:一是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利用越南边境县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种上龙州良种甘蔗;二是龙州县向越南提供相应的生产资料,并派出专家给越南蔗农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开榨时,龙州糖厂按最低保护价全部收购越南边民种植的甘蔗,让越南蔗农吃了“定心丸”。
为了做大做强蔗糖产业,打造蔗糖生产强县,龙州县根据该县土地资源偏少、糖厂开榨“吃不饱”这一问题,决定通过“借鸡生蛋”这一窍门找出路。
“龙州县武德乡比邻越南下琅县,那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土地肥沃,土质非常适合甘蔗生长。” 闪艳恒说。
“借鸡生蛋”的中越合作发展甘蔗生产项目,这一新思路很快与越方形成共识。2007年双方首次签约:第一年示范种植100亩,力争在3-5年合作种植甘蔗达1万亩以上。
双方合作方式:一方面,越方提供土地及人力资源;一方面,龙州县给对方提供良种甘蔗、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并派出专家给越南蔗农指导种植甘蔗。甘蔗收成时,龙州糖厂以合同保护价全部回收越南蔗农所种的原料蔗。
双方产业合作很快得以实施。龙州县成立合作种蔗工作组,生产时节,时常派工作组到越南,在地头给越南蔗农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每年在地头开办7-8次甘蔗种植技术培训班,现场指导蔗农,每年培训越方人员达500-600多人次。
有了蔗种、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有了种植技术,越南蔗农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
多年来,越南下琅县每年都派代表团到龙州武德乡田头地角观摩学习种蔗。龙州县糖业局也派技术员到现场传授技术,解答问题,让越南蔗农学有所获。一批批越南蔗农从现场培训中学到了种蔗技术。到目前止,龙州县已培训越南蔗农3000多人次。
种植面积也从2007年11月的100亩示范片,发展到现在的1。17万多亩。种植面积和甘蔗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
越南蔗农种植的甘蔗,成为龙州糖厂每年榨季原料蔗供应不足的有力补充。
资金扶持 助推合作
龙州甘蔗种到越南的土地上,龙州县给越南蔗农提供蔗种与各种配套服务,让越南边民感到种蔗大有发展前景。然而,这一产业刚起步时,资金短缺问题却让越南蔗农犯了难。
越南边民在资金缺乏并无法解决蔗种、机耕、肥料等费用的情况下,龙州县政府积极组织引导,通过民间互动的方式筹措资金。经济能人武德乡科甲村庞朝孙为越南下琅县蔗农预付购买甘蔗种、化肥等费用,第一年便帮助越南蔗农解决贷款153万元,从而解决了越南蔗农资金上的困难。
为让蔗糖产业在越南得以长足发展,龙州县与越南下琅县通过政府层面,双方努力进行多方协调与指导,采取民间投资、政府宏观管理的模式,开始试行市场运作,参与蔗糖产业运行。龙州县成立科甲三圣对外贸易公司,越南也成立下琅商业贸易公司,双方对接,通过市场经济的推力,让公司自行运转,这一创新的民间合作,给中越甘蔗跨国产业合作注入了催化剂。
双方合作发展蔗糖产业,在通关与管理上还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作为进出口国门执法把关的水口检验检疫局,围绕蔗糖产业超前做好甘蔗入关的检验检疫和服务工作。越南蔗农刚种植龙州甘蔗的前几年,每年在春夏季甘蔗种植与田间管理期间,水口检验检疫局都派人到越南,考察甘蔗种植与护理情况,观察甘蔗生长情况,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化验分析,超前做好通关各项准备工作。
水口检验检疫局还越南甘蔗通关时提供“绿色通道”,实行“六个一”,即一次报验,一次取样,一次检验检疫,一次卫生除害处理,一次收费,一次签证放行。做到“快检快放,快速通关,快速进厂。”
中越跨国甘蔗产业合作很快得以发展,产业合作首战告捷。“2007/2008年榨季,中越合作种植甘蔗达5100亩,当年越方原料蔗运回龙州糖厂压榨1.08万吨,产值297万元。”闪艳恒介绍说。
为了保证越南甘蔗按时运回龙州入厂开榨,龙州县制定了“三个优先”政策,即优先运输、优先过磅、优先入厂开榨。
越南蔗农首次尝到种植甘蔗的甜头。据统计,2007/2008年榨季,越南蔗农种植甘蔗销售收入达215万元人民币。
龙州县中越甘蔗跨国合作产业快速发展。 “2012/013年榨季,中越合作种植甘蔗已发展到10360亩,越方原料蔗运回龙州糖厂压榨1。56万吨,产值740万元。目前中越合作种植甘蔗面积已发展到1。174万亩。”闪艳恒说。
收益比较 蔗农甜笑
越南蔗农种植龙州甘蔗,这是跨国农业合作历史性的突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凸显。
经济学中的比较价值理论,在中越甘蔗产业跨国合作方面得了运用,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据介绍,越南蔗农种植甘蔗,其经济效益是原来种植玉米、木薯及黄豆等其他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收入的1。5倍—2倍。按照目前越南蔗农种植龙州甘蔗面积1。174万亩计,种植甘蔗与其他农作物比,越南蔗农增加收入达571。74万元人民币。与玉米、黄豆相比,平均每亩增收487元人民币。从比较价值中看出,龙州甘蔗让越南蔗农尝到了甜头。
越南边民种植龙州甘蔗,并取得了显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国际农业合作的成功尝试。为了鼓励越南蔗农大力种植甘蔗,让两国边民得到更大的好处,做大做强蔗糖产业,龙州县与龙州糖厂所属的南华集团进行协商,推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的政策,在收购原料蔗时,严格实行保价收购政策,当市场糖价上涨时,在保护价的基础上按照涨价比例再给越南蔗农补贴差价,保证了越南蔗农的利益。
有了越南蔗农种植的1。1万多亩原料蔗,从2007年开始,龙州县每年回收越南原料蔗达230-250万吨,有较地缓解了糖厂榨季原料蔗“吃不饱”的问题。
为何龙州甘蔗跨国合作产业这块“大蛋糕”越做越大?县委书记秦昆说:“为了增强财力,实现农民增收,龙州县主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在发展县域经济上,突出抓甘蔗、抓发展、抓财政、抓农民增收;在甘蔗生产上,走规模化、水利化、机械化的路子;在具体措施上,做到大行动、大马力、大茎种、大水肥;在种植上,做到少成本、少管理、少施肥。”
龙州县甘蔗产业实现跨国合作,既增强了地方财力,也增加了中越两国边民的收入。
一根甘蔗,让中越两国边民甜在心里,笑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