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邻”在侧未必是坏事


  应该说,当下是中国大国外交最好的时期。因为乌克兰的克林米亚危机,美俄欧都希望中国站在他们阵营;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对华开启了温情的“夫人外交”;习主席随后对欧洲展开了11天的魅力外交,让欧洲觉得中国的掌舵者是“可以打交道的人”...但中国周边外交也有不安定因素。

  习主席访欧,日本称中国打造对日包围圈。日相安倍日前在“七国集团”(G7)关于克里米亚的峰会中,指出亚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暗示中国对钓鱼岛的“侵犯”。而对于习近平主席在德国对南京大屠杀的表述,日本官房长官称“遗憾”并指中国国家元首在第三国的言论没有建设性。

  可以说,日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恶邻”。而且,从美国强行撮合的美日韩三国峰会看,朴槿惠总统和安倍几乎没有互动,亦凸显日本在东北亚被孤立的地缘政治现实。

  除了日本,菲律宾也不安分。该国船只载着一众西方记者硬闯仁爱礁。与此同时,菲律宾向联合国仲裁法庭提起中菲南海主权争议诉讼。

  从南海到东海,中国被菲律宾和日本搅扰得有些不安。但对于这两个“恶邻”,中国已经度过了艰难的焦虑期,从刻意低调隐忍到主动高调维权,中国的刚性不仅让国际社会清清楚楚,也让这两个“恶邻”明明白白。国家主权,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不容侵犯的核心利益,这是国际社会的通则。学会博弈,刚柔兼济,是一个国家处理一切争端的必要手段。

  中国的战略力量摆在那,无论韬光养晦还是刚性维权,都无法漠视东海和南海的那些岛屿主权。中国坚决维权,建航母,明确在争议岛屿的执法常态化,反而让模糊的主权争议清晰起来。因而,日菲两个“恶邻”的倒逼反而催化了中国国家战略的转型,即从大陆黄色文明走向海洋蓝色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30多年,即使中国刻意避免崛起这样的字眼,而一再宣示和平发展,并同周边国家通过各种机制强调中国睦邻善邻之策。但事实上,有些国家从来都未消弭对华戒心。这其中有西方社会喧嚣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也有日本担忧中国超过其亚洲主导力的忌惮。当然,中国周边邻国对中国之大之强也有天然的戒备感。所以,中国无论如何低调,都是没有用的,而且越是像祥林嫂那般喋喋不休解释,不仅不会得到一些邻国的理解,反而会被视为软弱可欺。

  现在中国刚性维权,寸步不让,也只是在南海和东海引起了一阵风险可控的涟漪而已。从更深的战略考量,日菲两个“恶邻”对中国的持续不断搅扰,其实是美国重返亚洲和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刺激而已。美国希望日菲在中国走向海洋的两个方向预设障碍,日菲则借力美国增强对华博弈力量。但在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几番博弈之后,中美之间两国元首已经达成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认可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两国。因而,相比中美在整个太平洋掀起的大风大浪的均势博弈,日菲在东海和南海对中国的挑战,不过是几朵小小的浪花而已。当然,美国也希望这两个毗邻中国的盟国,不时在中国卧榻之侧搞点小动作,以阻遏中国走向远海深蓝的步伐。

  其实,就算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在其南面的“拉美后院”,也有像古巴和委内瑞拉这样的不听话小伙伴。这些“恶邻”对美国而言,也许是疥癣之疾,但有了地缘上的牵制,美国也是无可奈何。

  中国四周都是邻国,无论是陆上比邻还是隔海相望,复杂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中国和邻居难免有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对中国而言,这或是难以摆脱的麻烦,但又未必全是坏事,因为这将时刻让中国处于居安思危的警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