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恩师辞世,万分悲痛。因2006年6月28—30日为国家教育部专家组验收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十五”二期建设成果的时间,弟子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科学研究处处长,工作性质决定了我无法在30日前来执绋哀悼,特连夜赶做祭文一篇以示悼念。首先给尊敬的恩
天底下最崇高、最辉煌的职业莫过于教师。自古以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的恩师李会滨教授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名师、“人师”。较之其他的名人,“名师”有着更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用一句通俗地话来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老师。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师德的民族,“名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特殊的地位,具有最高的境界。我认为“名师”起码具有三个基本含义:一是名师的学术成就,他以其突出的学术成就或者科技成果而出名,名师在学术上必须是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二是名师的学术道德风范,即使说一个学者如果仅有突出的学术成就还不足以被誉为“名师”,充其量只能成为“名人”,高尚的道德风范是“名师”的核心。道德风范的内涵又是多元的,如人们所熟悉的为人师表、学风严谨、敢于创新、能开学风之先等。三是名师的知名度,即有较为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感,这种知名是“名师”自身的学术成就和道德风范所赢得的社会承认和赞誉,这种承认就如同知名产品获得市场承认一样,不是由某一机构强加给消费者的。一个教师可以因自己的学术成就或者科学发现而一朝成名,却难于使自己成为名师尤其是“人师”。因为“人师”是高深学术造诣和高尚学术风范的完美化身,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学者型的名师,从来都是“治学不为媚时语,惟寻真知启后人”的。由此我想到哈佛大学的校训:“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这就难怪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世界一流的。总之,给李会滨教授盖棺定论为“名师”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圣地。作为“人师”,他必须要求研究生在善于读书的同时,更强调他们学会真诚做人,人格教育必须与知识教育融为一体。科研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是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和名师的阶梯。由于受到
要像
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拥有著名学科、著名学者和著名学术。其中,学科是标志、学者是标函、学术是标准。名校的定律是学校的知名度与学科、学者和学术的知名度成正比,与著名学科、著名学者和著名学术的衰减度成反比。因此,每一所著名的大学对这一定律都需要穷尽一切力量去爱护它、维护它。我记得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石亚军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庆52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过:著名学科要有生气、灵气、名气,因为“生气”意味着生机,“灵气”意味着创新,“名气”意味着挺拔,生机、创新和挺拔构成著名学科当之无愧的终极理由。著名学者要有志气、锐气、才气,“志气”意味着奋进,“锐气”意味着赶超,“才气”意味着卓越,奋进,赶超和卓越构成著名学者坚忍不拔的精神风骨。著名学术要有底气、中气、豪气,“底气”意味着沉雄,“中气”意味着宽厚,“豪气”意味着高峻,沉雄、宽厚和高峻构成著名学术折服人心的坚实底蕴。一所由著名学科、著名学者和著名学术构成的著名大学,要有朝气、人气、正气,因为“朝气”意味着活力,它渗透的是科学精神;“人气”意味着凝聚,它渗透的是人文关怀;“正气”意味着公允,它渗透的是法治理念。活力、凝聚和公允将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法治理念融为一体,最终构成了一所著名大学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然而,任何一所著名大学又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的超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真正以前人已经达到的高度为起点去攀登更新的高峰。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享有盛名的百年名校,我作为桂子山孕育的一代学子,我为母校的成就和辉煌感到自豪。因此,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包括李会滨教授在内的华中师范大学先驱者们的功绩,特别是那些对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的大师们,他们教育思想的丰富精粹,办学理念的卓越高远,以及实践业绩的泽惠后世,永远值得每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和后生们铭记与尊重。这些拓荒者们的实践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误(甚至失败)之处,都给后世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想借词一首,为一辈子无私奉献、甘当人梯的恩师李会滨教授挽一曲致敬歌:“贫女年年压金线,巧手难为画眉长。莫问为谁作嫁衣,但愿人间多新娘。”尊敬的恩师李会滨教授安息吧。
(该祭文就作于2006年6月25日夜,于北京。该文以《纪念李会滨教授》为题,首次发表于《华中师大报》
1999年11月,宋才发在担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期间,
创设“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和“武汉市汉正街积贸市场”两个固定教学科研基地,照片
为宋才发教授同导师李会滨教授(中)、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宣传部长李建民(右)在签字
仪式上的合影。
照片为2002年6月4日宋才发教授(右1)与导师李会滨教授(右2)、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右3),在华中师范大学科社研究所2002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学位答辩会主席台上的合影。
照片为1999年10月19日晚,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社会主义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专场汇报演出结束后,会议主持人宋才发教授(第2排左7)、导师李会滨教授(第2排左8)、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李以章教授(第2排左9)同演出单位领导及演出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