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悼恩师李会滨教授


 惊闻恩师辞世,万分悲痛。因200662830日为国家教育部专家组验收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十五”二期建设成果的时间,弟子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科学研究处处长,工作性质决定了我无法在30日前来执绋哀悼,特连夜赶做祭文一篇以示悼念。首先给尊敬的恩师李会滨教授三鞠躬,同时祈盼师母孙玉树老师及其家人节哀。

天底下最崇高、最辉煌的职业莫过于教师。自古以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的恩师李会滨教授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名师、“人师”。较之其他的名人,“名师”有着更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用一句通俗地话来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老师。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师德的民族,“名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特殊的地位,具有最高的境界。我认为“名师”起码具有三个基本含义:一是名师的学术成就,他以其突出的学术成就或者科技成果而出名,名师在学术上必须是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二是名师的学术道德风范,即使说一个学者如果仅有突出的学术成就还不足以被誉为“名师”,充其量只能成为“名人”,高尚的道德风范是“名师”的核心。道德风范的内涵又是多元的,如人们所熟悉的为人师表、学风严谨、敢于创新、能开学风之先等。三是名师的知名度,即有较为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感,这种知名是“名师”自身的学术成就和道德风范所赢得的社会承认和赞誉,这种承认就如同知名产品获得市场承认一样,不是由某一机构强加给消费者的。一个教师可以因自己的学术成就或者科学发现而一朝成名,却难于使自己成为名师尤其是“人师”。因为“人师”是高深学术造诣和高尚学术风范的完美化身,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学者型的名师,从来都是“治学不为媚时语,惟寻真知启后人”的。由此我想到哈佛大学的校训:“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这就难怪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世界一流的。总之,给李会滨教授盖棺定论为“名师”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圣地。作为“人师”,他必须要求研究生在善于读书的同时,更强调他们学会真诚做人,人格教育必须与知识教育融为一体。科研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是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和名师的阶梯。由于受到李会滨教授言传身教的熏陶,我认为搞不搞科研、会不会科研,实质上就是“教书匠”与“专家”的分水岭。学术研究不同于知识普及和一般的大学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追求的是创新知识,即要讲出人所不知、人所未言的东西。而知识普及并不要求普及者创新知识,只要他能够把人类已有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用深入浅出、晓之以理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就行,他的作品(备课教案)就是他的最好成果;能够把人类已有的知识和和技能系统而简明地归纳整理出来的教科书就是好教材;能够在课堂上使学生深入领悟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学术研究则不同,他必须把学术原创、学术创新摆在第一位。学术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和神圣使命,也是大学学者和研究工作者的学术生命之所在。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通常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即质料层、结构层和理念层,我认为学术原创必须体现这三个层面。质料层包括研究资料、研究素材和研究者的学术积累,学术原创不是一时的灵感闪现,也不是智力的技巧,而是以足够扎实的研究资料和学术功底作支撑。结构层就是学术研究的规范与方法,包括与此相关的话语符号系统。学术的首创及其学术思想的重大推进,从形式上看就是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突破。理念层的创造是整个学术原创的落脚点,是学术原创活动的内核与实质,学术原创必须扎根于理念层的沃土之中,学术原创活动就是以理念层的创造带动结构层,进而影响质料层的知识创新过程。因此,学术研究拒绝平庸,学术研究反对急功近利,学人或者读书人应当尽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重视学术研究创新,努力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最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否则,就不是读书人或者不算读书人。学术创新的本来旨意就是学术研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如新的研究范式与方法,或者孕育出新思想和新见解,或者发掘出新材料和新证据,总之要有新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更多的真谛,获得更多的真知,最终增加人类知识的积累。所以,学术研究成果的产生有其基本规律,必须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必然要求具备长期的学术积淀。古往今来,任何一位真正的学术名师(大师),都不是自封的或者靠评比评出来的,而是靠他一辈子兢兢业业地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我认为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对教育对象要有情、有爱,高等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情,可以说“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李会滨教授是我们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博士点的元老之一,在这些方面他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我们必须向李会滨教授学习,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把李会滨教授等老一辈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要像李会滨教授那样敢做第一流的教育家。《第一流的教育家》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194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在中国最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蒋梦麟把它称之为“教育界的福音”。什么是“第一流的教育家”?在母校华中师范大学读书和工作期间,我曾用心研读过《陶行知全集》(18卷),在1985年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我和车有道、熊贤军老师一起合作,公开出版过向教师节献礼的著作《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论教师》,由前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弟子张健作序,其中就收录了大量的陶行知语录。陶行知先生对“第一流的教育家”概括得很简洁:“第一流的教育家”必须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育家必须居二者其一,方可算为第一流的教育家。所谓“敢探未发明的真理”,说到底就是创造精神;所谓“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说到底就是开辟精神。只有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他们都是“第一流的教育家”。李会滨教授是最先在我国提出和论证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创设科学社会主义博士点的成员之一,并在这块园地上乐此不疲地进行耕耘、探索,他培养的弟子已经有不少是各界的精英,因而他是无愧于我国教育界有胆量的创造者、有胆量的开辟者的,也是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流的教育家的人。

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拥有著名学科、著名学者和著名学术。其中,学科是标志、学者是标函、学术是标准。名校的定律是学校的知名度与学科、学者和学术的知名度成正比,与著名学科、著名学者和著名学术的衰减度成反比。因此,每一所著名的大学对这一定律都需要穷尽一切力量去爱护它、维护它。我记得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石亚军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庆52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过:著名学科要有生气、灵气、名气,因为“生气”意味着生机,“灵气”意味着创新,“名气”意味着挺拔,生机、创新和挺拔构成著名学科当之无愧的终极理由。著名学者要有志气、锐气、才气,“志气”意味着奋进,“锐气”意味着赶超,“才气”意味着卓越,奋进,赶超和卓越构成著名学者坚忍不拔的精神风骨。著名学术要有底气、中气、豪气,“底气”意味着沉雄,“中气”意味着宽厚,“豪气”意味着高峻,沉雄、宽厚和高峻构成著名学术折服人心的坚实底蕴。一所由著名学科、著名学者和著名学术构成的著名大学,要有朝气、人气、正气,因为“朝气”意味着活力,它渗透的是科学精神;“人气”意味着凝聚,它渗透的是人文关怀;“正气”意味着公允,它渗透的是法治理念。活力、凝聚和公允将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法治理念融为一体,最终构成了一所著名大学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然而,任何一所著名大学又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的超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真正以前人已经达到的高度为起点去攀登更新的高峰。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享有盛名的百年名校,我作为桂子山孕育的一代学子,我为母校的成就和辉煌感到自豪。因此,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包括李会滨教授在内的华中师范大学先驱者们的功绩,特别是那些对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的大师们,他们教育思想的丰富精粹,办学理念的卓越高远,以及实践业绩的泽惠后世,永远值得每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和后生们铭记与尊重。这些拓荒者们的实践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误(甚至失败)之处,都给后世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想借词一首,为一辈子无私奉献、甘当人梯的恩师李会滨教授挽一曲致敬歌:“贫女年年压金线,巧手难为画眉长。莫问为谁作嫁衣,但愿人间多新娘。”尊敬的恩师李会滨教授安息吧。

 

(该祭文就作于2006625日夜,于北京。该文以《纪念李会滨教授》为题,首次发表于《华中师大报》2006754版;《华中师范大学校友通讯》2006年第12期,发表时作了压缩。)

 

199911月,宋才发在担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期间,

创设“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和“武汉市汉正街积贸市场”两个固定教学科研基地,照片

为宋才发教授同导师李会滨教授(中)、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宣传部长李建民(右)在签字

仪式上的合影。

照片为200264日宋才发教授(右1)与导师李会滨教授(右2)、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右3),在华中师范大学科社研究所2002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学位答辩会主席台上的合影。

 

 

照片为19991019日晚,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社会主义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专场汇报演出结束后,会议主持人宋才发教授(第2排左7)、导师李会滨教授(第2排左8)、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李以章教授(第2排左9)同演出单位领导及演出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