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战争”与“合作”


 “钦点”能源(之二)

能源“战争”与“合作”

陈柳钦

   在全球化视野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的中心议题,甚至成为国际政治的重心。国家间围绕世界能源的控制权所进行的激烈争夺,各国维护自身利益所制定的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各国政府积极主导的替代能源开发,使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

  对能源资源的争夺一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这是由于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100多年以前,英美石油巨头就先后开始通过金融手段给战争融资,发动战争,争夺能源。当我们梳理百年来的战争史时,发现很多战争都是围绕着能源资源而进行的博弈,比如,“石油等于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被证明是胜利的方程式,并且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艾伦·格林斯潘说过一句话,“众所周知:伊拉克战争主要是为了石油。”乌戈·查韦斯把委内瑞拉的丰富能源视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在他首次当选总统之前就明确阐述了自己对石油的观点:“石油是地缘政治武器!”从普法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到两伊战略和海湾战争,再到2011年爆发的利比亚战争以及不断升温的中国南海诸岛主权争端,无不带有强烈的能源色彩。可以说,一部世界能源发展史,就是一部争夺利益的阴谋史和浸淌着鲜血的战争史。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经历了从墨西哥湾时代到到波斯湾时代又到“中心与外围对峙”时代的转换。能源生产地在新的世界地缘政治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导致能源心脏地带和能源战略枢纽国家的出现。世界能源中心的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幅幅新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随着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围绕争夺最后的能源资源的斗争仍然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从委内瑞拉到俄罗斯、从里海到波斯湾、从地中海沿岸到西非的几内亚湾,无一不受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已经与反恐和人权联系在一起,成为发动战争的理由,世界政局充满了不确定性。

  历史的每个时期,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里面去。每个时代都是一个单一的观念或概念的具体体现,这种观念或概念是历史发展的各条线索的汇聚点。每当一个新时期来临时,人们总是要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概念,用来表现新时代的特征。近年来悄然流行起了一种“能源战争”理论。

  为争夺能源发生战争可以理解,但是“能源战争论”的蔓延无疑是很危险的。信奉“能源战争论”并据此来制定对外政策,更是险上加险。比如,美国的几届总统为维护对石油的依赖,不惜在中东地区发动战争,使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子孙后代的安全。

  “能源战争论”是在“9•11”前后兴起来的,过去一些年里,世界已然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必然会随之一起改变。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受到全球经济复苏持续低迷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不确定因素增加,因此加强能源合作,增进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从世界大势看,“能源合作论”将战胜了“能源战争论”。前几年,俄罗斯不仅与乌克兰在天然气供应问题上达成了新的谅解,而且与“世仇”土耳其探讨合作问题。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长期纠结不清的伊朗核问题上,土耳其和巴西突然“从斜刺里杀出”,同意与伊朗进行核材料合作,这使联合国基本上失去了再进一步制裁伊朗的理由。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地区的合作将对国际的能源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描绘的未来世界里,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退居次要地位,分布式新能源将带来能源的民主化,削弱政治上的“统治”概念,代之以“合作”、“共享”。

  长期而言,“能源战争论”仍会有影响,但大的方向应是“能源合作论”。

 (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