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昨天抵达中国开始为期一周的访问,美国的第一夫人单独访华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将陪同米歇尔参加多项活动,并为米歇尔举办晚宴,中美“第一夫人外交”成为国际媒体热词。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政治内幕人士”的话说,米歇尔访华部分是对去年她缺席加州习奥庄园会的弥补。白宫宣布,米歇尔此访聚焦文化交流与教育,但这未能阻止一些媒体联想美俄在乌克兰角力与东海紧张局势。对米歇尔访华,日本媒体连称“罕见”,韩国媒体则强调她尚未去过韩国,也没去过日本。更多国际媒体解读说,美国试图以建立家庭与家庭的关系来增加中美信任。一名美国专家对“美国之音”说,米歇尔与彭丽媛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否撞出友谊的火花引人关注”。(环球时报3月21日)

如果把之前习近平夫妇访美时,米歇尔躲着不见彭丽缓,看作是美国所留的一张政治外交的牌的话,米歇儿与母亲和两个女儿离开白宫,到中国之后,奥巴马在白宫内的“煽情”就更不容忽视了。更多媒体在关注为啥米歇尔三代人一起访华时得出的结论是,这将更加贴近中国社会,美国认为中国人很注重家庭,一家三代一起出行将容易得到中国人的认同。另一方面,米歇尔离开后,活脱脱一中国男人的奥巴马,在电视镜头前,一脸的悲情,甚至抱怨又得照看狗狗,又得自己处理家务,满地都是臭袜子,相比之前,自己在外面的“不检点”,惹得伤心透顶的米歇尔将英拉、昂山素季等9名外国女性政要与政治领袖拉入黑名单,此刻他表现出的是对家庭的无限眷顾。这种对家庭的眷顾同样被外界解读奥巴马向中国示好。
美国“第一家庭”的表现,对中国人来说,毫无疑问是受用的。换一种说就是,只要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中美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然将米歇尔三代人同时访华,看作是体现习近平对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意正在逐渐得到落实,米歇尔的到访为之开了一个好头,还为时尚早。但相隔万里之遥,若像现在一样形成一种良性互动,领导人夫人也能像走亲戚一样,相互往来,增进了解,那么,即使两者存有利益分歧,只要进行有诚意的沟通与协商,就不会出现普京与西方相互叫板,以至于让人担心长期以往,大国把一些小国家当作棋子,玩弄于股掌之中,用时拿过来吹吹上面灰尘,与自己利益相背时,恨不得打入十八层地狱,倒逼小国无外交,连中立都不行,必须面对选边站的尴尬。
若想打破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认知的“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中美两国就必须认真审视一下习近平建议的如何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了。既然两国要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那么,美国就应该首先改变过去以拳头征服世界的嗜好,真心诚意来对待中国。换位思考,中国也应做出相应的亲美举动。再换一个角说,米歇尔三代一起来华,对于中国来说,同样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充分体现了美国第一家庭,包括这个家庭智库的聪明绝伦。明面上米歇尔访华像外界猜测的那样,避开政治而专注于教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媒体所言的“她将用自己的故事来阐释美国价值”,就是一种政治,这种政治正是中西文化相融合,摄取各自精化,相化解分歧的绝佳办法。
而做为美国传统盟友的日韩两国,对从没有到过他们国家的米歇尔来华吃洋醋,或仍是一种冷战思维。日本安倍晋三若不是上来就采取右翼作法,抑或他的夫人就不会沦落为“酒吧女”,而常常为她的丈夫的强势而伤心落泪。若不是安倍晋三过于强势,安倍昭惠说不准现在也是一位风靡世界的女性。但安倍太强势了,他在为政治在酗酒,且不计后果,至于他弄到最后会不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也要看自个的造化了。
站在这个角度上说,有媒体提到之前米歇尔在彭丽媛随夫君习近平前往美国访问时,米歇尔找借口不与之见面,为今日与母亲女儿同时亮相中国打埋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手腕了。个中当然也凸显了彭丽媛不计前嫌的高尚品格。她并没有因为之前米歇尔的冷落,而与之钩心斗角,而是称与米歇尔“一见如故”。米歇尔回以“难忘”。这些恐怕就是日韩两国看不懂的了,也是国内许多人所看不懂的了。日韩两国看不懂自然是由于二国同为美国在亚洲的盟友。许多国内的亲美人士与反美人士对于二位夫人的见面看不懂,各自寻找各自带有矛盾的理论的支撑点,就属于六指挠痒痒,多此一举了。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筑是一个长久的摸索过程,像刚刚进行改革开放时的“摸着石头过河”一样,亦是对鲁迅“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实践。中美关系也一样,中西文化的碰撞,如果个中没有腥风血雨,不布满荆刺反而倒不正常了。倒不是谁吞并谁的问题。只有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多了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非媒体所说的“她将用自己的故事来阐释美国价值”,要知道米歇尔与东方女性代表彭丽媛的“对决”,媒体同时也在传播着东方文化文明,米歇尔打乒乓球,与写给彭丽媛的书法“永”字,既是明证。
继而透过媒体高密度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对于米歇尔的到访是相当重视的。据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本·罗兹透露,米歇尔在华期间,有一天的行程将全天由彭丽媛包办,且是彭丽媛自己计划安排的。米歇尔完成北京的行程后,还要访问西安和成都。在北京,她将和彭丽媛走访当地高中等机构,并共进私人晚餐。这位助理还说,在华期间,米歇尔将分享自己出身工人家庭考上哈佛大学法学院、成为律师的经历,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至于罗兹强调说米歇尔如此“是宣传美式价值观的最强有力手段”,笔者以为,这位美国助理,似乎高估了米歇儿的能量,无论是什么价值观,都需要中西文化的有效磨合。缺少了这种磨合,美国价值观还是美国价值观,东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只有二者做到了有效磨合,才能创造出中西文之外的两国共有的文化价值观。这种共同文化价值,才是彭丽媛与米歇尔“能否撞出友谊的火花引人关注”的关键所在。
此一表现,倒是被英国《每日邮报》给看透了。该报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携带秘密武器访华——她的母亲。米歇尔的母亲丽安·鲁宾逊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首位与总统夫妇同住白宫的祖母。她经常出现在马莉娅和萨莎的日常生活中,辅导她们完成家庭作业,接送她们上下学,在总统夫妇不在华盛顿时照顾她们。白宫官员希望,鲁宾逊夫人陪伴女儿、外孙女此次访问中国,能够“唤起中国人的共鸣”,因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帮助抚养孩子在这个亚洲强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人即使是八十了,身边还是有个老里(人)好”。抑或就是这个意思。76岁的鲁宾逊随同奥巴马夫妇同住白宫与米歇尔共同照顾两个女儿萨莎和马莉娅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吗?此又怎么不会“唤起(大多数)中国人的共鸣”呢?在这里笔者为什么把《每日电邮报》的“唤起中国人的共鸣”加了“大多数”,我想,同样也会唤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至于有人担心米歇尔此行会不会提出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如会不会去见中国的异见人士,到中国的少数民族餐厅吃顿饭等等,站在笔者的角度看问题,这还是需要中美之间的某种默契,既然米歇尔访华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美之间的教育,包括充当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大使,如果这种默契,若达到了推心置腹的程度,就没有什么不能谈的了。(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