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举债时根本就没想还的现象需要制止
李华新
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是两会上的热门人物,他频繁地被问到,地方政府背着的18万亿元债务怎么还、哪些地方政府会破产。2014年03月12日 08: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董大胜通常会说,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他也表达过担忧:一些干部政绩观扭曲,为了单纯追求GDP或城市大变样,盲目举债,借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还。
为规范地方举债,审计署曾建议中央,要把债务风险纳入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要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如此看来,如何解决地方举债发展的问题,其实这样的一个问题的存在,并非是地方领导的一个喜好,而是那个唯GDP崇拜的时代的一个因由。而现在再用GDP来验证一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或是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时候,为数字是举也同样是因为这个数字来说明一切。而且越是这样的话,那么地方举债不还,或是因为自己当人用这样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征集的话,那么数字经济那就不会销声匿迹。
蔡洪滨建议,各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本级政府的当年预算执行和下年预算草案时,同时审议资产负债表和债务状况,依据信用评级体系给出的政府负债上限和科学指引,控制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把城市信用评级的变化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改变地方领导干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这是我们多年想做,而一直没有找到有效方法实现的目标。
当年中央一位领导在到某地时,一位有相当名头的企业家希望领导到他那里去一下,当时这位领导就问了一句话,你的资金是如何解决的,对方答,是用的银行贷款,中央领导就说,那就不用去了。
看来,贷款经济发展也是一些企业的软肋。而一些地方贷款时,这样的举债和自己无关,自己因为有了数字经济的好看数字,因此就不害怕举债发展,反正是不用自己在任期内偿还。到时提拔时,拍屁股走人,也是另外的一幅高就时的好不风光。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