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思维那些事儿


 一、沿着人均GDP的变迁轨迹寻找产业机会

  人均GDP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指标:不同的人均GDP阶段,经济、社会和政治,就自然地出现对应的现象、问题及其解决出路。你想知道下一个阶段什么行业会兴起、什么行业会衰落吗?看看它对应的人均GDP指标吧。
 
  总体变化趋势
 
 
  1、产业:工业化从起步到完成,最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断高级化。
  2、社会:城市化从起步到完成;中产阶级和橄榄型社会形成;社会进入多元化时代。
 
  通常来说,从落后国家到发达国家,也就是体现为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这么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197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实现了人均GDP3000-5000-10000美元的跨越。其中,3000是个重要的关壳,突破3000,整个社会将出现全新的变化,3000-5000之间,整个社会表现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在加速,中产阶级在兴起,消费类型发生全新的变化,跟3000美元以前完全不一样。5000美元之后,产业结构开始走向高级化,橄榄型社会开始形成,整个社会进入多元化。
 
  人均GDP与产业形态
  人均1000美元的时候,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但是并不普遍。一直到3000美元的时候,私人购车就会呈爆炸式增长。汽车业有个很有趣的故事,那是10年前的事情,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国家正在“入世”,那时候入世会对中国哪些产业影响最大冲击最大?这是那个阶段中国企业界、政策界、投资界、研究界讨论的最热门的话题。那时候有个共同的结论,企业家、政府、投资者、经济学家、资本市场得出的一致结论:入世之后,中国的产业一定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影响最大首当其冲的一定是汽车产业。为什么呢?入世之后,关税一降下来,奔驰宝马这些品牌卖几十万块钱,中国的汽车行业肯定很困难。因为有个入世的预期,尽管这些企业经营业绩前景非常好,但其股票在市场一直是关注率最低的,几乎没有人敢碰。当时的很多研究报告都是这个观点,而且证据确凿,逻辑完整。但真实的情况完全相反,入世之后,中国的汽车业迎来了真正的第一个春天,爆炸式增长。背后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非常重要,入世之后,中国的出口加工业和出口导向经济爆发,一批人富裕起来,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到汽车业爆炸增长的时候了,所以汽车业全面发展起来了,一系列汽车企业崛起,汽车业的春天真正来了。就在这时,博时基金率先看到了汽车业的机遇,以长安汽车为龙头股,股市从几块钱一直飙到几十块钱,整个汽车板块成为很多资本商的热点板块。中国汽车业的爆炸增长,恰恰是入世之后,关税下降,中国打开国门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它到这个阶段了,它的市场在那里。
 
  旅游,1000美元的时候基本上是观光游,2000美元时休闲游骤升,到3000美元时度假游渐旺,最后6000美元时整个社会开始进入休闲游时代。所以做旅游的人不能对这东西不关注,是一定要关注的。假定你做投资控股的公司,那你投什么一定要看清楚了。
 
  酒类,2000美元以下的时候主要是喝烈性酒,3000-4000美元的时候啤酒消费陡峭上扬,5000美元以上红酒啤酒交相辉映。所以最近几年红酒疯了一样的长,疯狂的红酒,疯狂的拉菲。原因在哪?原因是人均GDP已经跨过了5000美元,这个现象一定会出现。如果事先知道分析产业机会的人,提前五年开始囤红酒,那你现在一定是彻底发达了。等到你现在才反应过来的时候,机会已经过头了。现在开始想未来人均过10000美元的时候大家会干什么,中国会热什么。现在去实施,去行动,那到时候也就有机会发达了。但是这个酒类我觉得是西方国家的历史,中国还是有点不同,估计到了人均20000美元的时候,大家还是在喝劣性酒。所以中国的白酒特别火,大家都想进白酒行业,高盛要进白酒,联想也要进白酒,起点就是十个亿。一线肯定是不可能进去了,五粮液怎么可能让你进,二线企业现在已经来不及了,结果现在三线企业炒得很高。酒类现在就是这么个情况。
 
  教育,人均到了4000美元的时候,教育会成为居民消费的重点,此前更难。所以看教育什么时候是真正在中国兴起的?学而思、新东方,究竟他们爆炸式增长是什么时候?就是在人均到4000美元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时期,也就是这几年。
 
  医疗保健,1000美元时补钙需求骤增,5000美元医疗卫生成为消费增长点,等到7000美元时保健品支出增加,如果你到了7000美元你还在补钙,那人家就会笑你out了。你们想想这两年中国老百姓讨论最热的是什么?医保,医药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人均GDP到这个坎了,一定是这个问题开始出来了,等到人均7000以上的时候,各种保健品在居民消费品里面在增加。所以做保健品你要对这个数据敏感。
 
  艺术收藏,人均GDP到了1000美元时艺术和收藏市场才能真正启动,到8000美元时,艺术和收藏市场才会出现繁荣。现在中国这个事情也有点火,有点过了。但真正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人均还没到8000。当然中国的有些地区,像上海、北京,这些城市的人均GDP早过了,他们兴起这种艺术收藏也很正常。
 
  科技,一个国家只有人均GDP到了5000美元的时候国家才真正注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以前没有实质性行动,但是一旦人均过了5000了,国家就支持了,真给钱、给土地。会出台明确科技产业政策,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这个阶段,它开始注重自主研发,走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并重的发展道路。要人均过了10000美元之后,国家才会开始形成完整的产学研体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所以做科研的人要对这个阶段有感觉。
 
  人才,超过2000美元时海外科技人才开始回流;达到5000美元时,会出现部分海外人才回流,达到7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大规模海外人才回流。现在在海外工作的有点本事的都在找机会回到中国来。3000美元的时候我去美国游说他们都没有可能。现在不用游说,他们就会主动找我,来问我怎么看,进哪个行业,我回去了去哪个公司。
 
  文化娱乐,这是目前非常热闹的产业,非常热。文化产业现在中国很热闹,3000美元以下生活质量与人均GDP 关系较密切,超过后相关性就很脆弱:富裕不等于幸福。1500-3000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需求将占总消费支出的23%左右。那么现在5000美元,所以一定会出一个做文化产业,将来能上市能赚钱的企业。
 
  设计,1000美元时经济运行中开始关注设计;2000美元成为主导经济运行的因素之一。
 
  物流,一个国家只有在人均超过6000美元后才会开始真正重视进入物流效率的全面提升,这个时候,产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整个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优化。现在人均GDP就在五六千美元的这个坎上,所以下一个阶段物流肯定会大放异彩。这时候你去布局物流来不及了,你要提前几年进入才行。
 
  安全生产,在不同的人均GDP阶段它也不一样,所以跟安全生产相关的产业,它待遇不一样。不足1000美元(事故的高发期)——1000至3000美元时(事故的易发期)——3000至5000美元(事故的转型期)——5000美元以上(事故的下降期)
 
  环保,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人均在小于10000的时候,环保力度一定是不够的。但是过了10000美元,环保的力度会极度加大,治理污染的费用会极大的投入。所以那个时候,靠低环保成本来维持高利润的企业一定会死掉,而从事环保产业的公司一定会有全新的增长。
 
  社会保障,10000美元阶段,社会保障水平上升很快,超过10000美元后社保增长放慢,超过20000美元后社保水平开始回落。
 
  沿着人均GDP轨迹寻找产业机会(金融)
 
 
  1、投资开店
  1000美元至2000美元(连锁诞生)——2000-4000美元(便利店、时尚专卖店、专业店大量产生)——便利店、时尚专卖店、专业店大量产生(高级时尚品牌专卖店、奢侈品、艺术品专卖流行)------5000美元以后,Mall兴起,单体百货大楼和街边店开始贬值
  2、投资理财
  1000美元后(出现理财需求)——2000美元(股市繁荣开始)——5000美元(信用卡信贷消费繁荣);
  1000美元(收藏、艺术市场启动)——8000美元(收藏、艺术市场才会繁荣);
  3、信用
  300~500美元时信用的作用不明——500~1000美元时信用被大肆践踏——3000~5000美元时整个社会信用重整——5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4、保险:2000至10000美元之间,保费增长率可以达到15%至20%。
 
  沿着人均GDP轨迹寻找产业机会(房地产)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个国家的住宅产业在人均GDP在400美元时开始起步;至1500美元时,进入稳定的快速增长期,至3000美元时达到增速的峰值。所以到这个时期会开始出现像万科这样的公司,规模化地产。一直到10000美元时才进入平稳期。人均GDP超过16000美元时,住宅业就会开始衰退。如果用这个结论来分析我们现在中国的房地产业,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房地产业,这次国家调控造成的低迷现状,还不是这个产业真正的衰退期。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均GDP才到5000,就算到了16000会衰退那还有很长的时期。住宅业是这样的状况。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进入消费升级阶段,对大宗商品如:房屋、汽车和品牌产品的消费需求加速,并推动自身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自2001年人均GDP过1000美元,开始带动一系列的大宗商品的消费。2003年,我国人均GDP1270美元/人,住房消费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500美元/人,住房消费增速超过20%。自2001年中国房地产消费市场的兴旺拉开了中国进入消费升级周期序幕。
 
  1、城镇化:1000美元城镇化开始起步,3000美元加速发展,中国现状就是这样。5000美元城市发展空间全新拓展,新城作为城市发展新空间,世界范围内,我看到的现状是这样,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现在我们中国也都在大范围建设新城。10000美元时,城市空间结构就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开始转变。像CBD原来是个中心,后来变成远郊区集合居住区,后来变成一个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像美国芝加哥洛杉矶那一带一样,是个都市群地区。
 
  2、地下开发:2000美元地下开发兴起,3000美元有序化、规模化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3、地铁:2000美元时开始广泛开发,3000美元之后高水平开发。
 
  4、城市综合体或大型Mall:5000美元开始兴起,逐步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主流生态,街店和单体百货大楼一定会贬值衰落,因为人会越来越少。
 
  5、文物:3000至8000美元时,历史文化遗产最易遭破坏。
 
  沿着人均GDP的变迁轨迹,每一个阶段都出现相应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产业的机会与风险,尽在其中。按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当前和未来的产业潮涨与潮落、兴衰和更替、机会与风险。当然,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其特点与个性,按这个思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时候,不能绝对化、刻板化,需要根据时代和国家的特点进行调整。
 
  按人均GDP水平来看,你所在的行业、所从事的业态,处在哪个发展阶段?还有多长的生命周期?未来会有怎样走向?
 
  二、沿着经济时差的轨迹寻找产业机会 
  因为禀赋差、地域差、观念差等因素,各国各地区发展有先后、贫富有差距(人均GDP是关键指标),经济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才轮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继起跟上,出现所谓的“区域经济时差”现象。
 
  发展先行区域的可复制驱动因素,迟早传到发展落后的区域,进而带动落后区域的经济快速增长,后来者瞄准先行者的状况而动,探索和学习成本可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这个现象,大家都知道,是个很正常的状态,大家也非常的熟悉。举个例子,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间:
  \
 
  日本的60年代相当于美国的50年代,香港70年代追上了60年代的日本,这些都是区域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时差。我们国家各个省市的经济时差差异如下:
 
  经济时差示例:2012年中国各省人均GDP排序及最接近的国家
 
  ◆上海(人均GDP为73297元,约合10827美元)≈沙特
  ◆天津(人均GDP为70402元,约合10399美元)≈匈牙利
  ◆北京(人均GDP为70251元,约合10377美元)≈斯洛伐克
  ◆江苏(人均GDP为51999元,约合7681美元)≈白俄罗斯
  ◆浙江(人均GDP为49791元,约合7355美元)≈阿塞拜疆
  ◆内蒙古(人均GDP为47032元,约合6947美元)≈土耳其
  ◆广东(人均GDP为43596元,约合6440美元)≈哈萨克斯坦
  ◆山东(人均GDP为41 147元,约合6078 美元)≈南非
  ◆辽宁(人均GDP为40003元,约合5909美元)≈哥斯达黎加
  ◆福建(人均GDP为37404元,约合5525美元)≈古巴
  ◆吉林(人均GDP为31232元,约合4613美元)≈阿尔及利亚
  ◆河北(人均GDP为28108元,约合4152美元)≈阿尔巴尼亚
  ◆湖北(人均GDP为27614元,约合4079美元)≈安哥拉
  ◆陕西(人均GDP为26847元,约合3965美元)≈毛里求斯
  ◆黑龙江(人均GDP为26101元,约合3855美元)≈乌克兰
  ◆宁夏(人均GDP为26073元,约合3851美元)≈危地马拉
  新疆(人均GDP为24841元,约合3669美元)≈埃及
  ◆湖南(人均GDP为24210元,约合3576美元)≈萨尔瓦多
  ◆青海(人均GDP为24000元,约合3 545美元)≈土库曼斯坦
  ◆海南(人均GDP为23665元,约合3495美元)≈土库曼斯坦
  ◆河南(人均GDP为23398元,约合3456美元)≈萨尔瓦多
  ◆江西(人均GDP为21170元,约合3127美元)≈圭亚那
  ◆四川(人均GDP为21013元,约合3104美元)≈亚美尼亚
  ◆广西(人均GDP为20645元,约合3049美元)≈斯威士兰
  ◆安徽(人均GDP为20610元,约合3 044美元)≈约旦
  ◆山西( 人均GDP为20 391元,约合3012美元)≈纳米比亚
  ◆西藏(人均GDP为16903元,约合2496美元)≈刚果(布)
  ◆甘肃(人均GDP为16 031元,约合2 368美元)≈伊拉克
  ◆云南(人均GDP为15 707元,约合2320美元)≈瓦努阿图
  ◆贵州(人均GDP为13 221元,约合1953美元)≈印度
  ◆澳门≈卡塔尔
  ◆香港≈新加坡
 
  以上是中国12年的各省人均GDP的排序以及世界范围内最接近的国家。上海人均GDP跟沙特是相接近的,很靠拢。人均70000,约合10000多美元。如果从上海起飞、从北京起飞去往世界各地最发达的地方,一定不会感觉到有什么落差,一定会感觉上海比巴黎发达多了。就是因为它已经到那个程度了。
 
 
  若把中国各省GDP拿到全球国家排名,广东排第14,山东、浙江、江苏都进入了前10。江苏远远超过浙江,江苏的总量比浙江大。
 
  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时差现象,也很显著。因为这样的经济时差,所以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拥有两个参照系:一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二是人均GDP水平相当或较高的世界各国。所以到现在为止,中国的经济大势起了,中西部的落差还是很大。如果说政府和企业家观念跟得上的话,像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例如江西,完全可以绕开工业化直插后工业化阶段。现在江西在走工业化道路,承接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这是愚蠢至极的战略布局。江西完全是具备条件绕开工业化直插后工业化阶段的,工业化应该是直接从沿海地区甩到中西部地区,那么,江西就能够体现出后工业化时期的生态文明和美好的“人类天堂”。所以像中西部落后地区它的后发优势很强。如果我们的观念跟得上,策略得当战略得当的话,在目前的这种全球的中国大势下,它完全具备弯道超车异境突险的能力。像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了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的战略布局,例如联想将这些中西部区域定义为“新兴市场”,就像美国把俄罗斯、印度、东盟定位为新兴市场一样的道理。
 
  所以区域经济时差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实际上发达区域的昨天和今天,就是发展中区域的明天。发达区域昨天和今天发生的产业现象和机会兴替,将在发展中区域的明天不期而至。
 
  今天的北朝鲜,就是1978年附近的中国广东。所以在中国我非常看好北朝鲜附近的丹东,如果北朝鲜哪天改革开放了,丹东就是东北的香港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时候,最先发财的都是最先闯深圳的大陆人,所以香港发财了。那么现在北朝鲜机会无穷,它之于中国东北的商人来说,就类似于1978年的广东之于香港和澳门的老板。
 
  今天的越南,就是90年代中早期的中国。如果说现在带着那个阶段中国的社会洞察和商业经验的人,去越南做生意,胜算就大很多,甚至可能一切机会你都有先见之明,尽在掌握之中。
 
  我接触到几个台湾朋友在大陆做生意,在上海做房地产,那生意做的是太漂亮了,没有一步是他没跟上的。我就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就说,时代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我很清楚上海接下来发展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人均GDP没发展到4000就去做别墅那必死无疑,但是人均GDP现在都到5000了还不去做别墅那就是错失良机。所以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就是炒商户,炒市中心的公寓,炒近郊区的别墅。一清二楚。为什么?因为他经历过台湾的这个过程,他很清楚这个阶段需要什么,下个阶段需要什么。
 
  今天一线城市的流行消费,就是二三线城市明天和四五线城市后天要兴起的消费现象。
 
  今天的香港,就是明天的深圳;今天的上海,就是明天的武汉。
 
  以此类推,兴替与机会看得见。沿着区域经济时差的轨迹寻找产业机会,是一个简单有效而又踏实靠谱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0~30000美元的时候,经济和社会将会怎样?
  且看这些国家对应的年代,那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当然不是绝对的、100%对应的参照。
 
  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10000~30000美元的起始年份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
 
 
 
 
  你想知道北上广深等大都市未来哪些服务业会兴盛、哪些服务业会衰败吗?沿着区域经济时差的思路,看看下表即可前瞻未来。
 
  人均GDP10000美元后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类型
  \
 
  参考资料:
  林毅夫基于经济时差理论,提出“发现增长六步骤”,虽然是针对国家政策的,但对企业家发现产业,有异曲同工之理:用经济时差概念,寻找产业机会。
 
  第一步:找出与自身产业结构类似、且人均收入约为其两倍的、发展迅速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参照模型。找出被参照国在过去二十年增长迅速且可交易的产业;
 
  第二步:如果参照国里已有民营企业进入上述产业(不管这些产业是已经出现的还是正在出现的),政府应识别造成这些企业无法良性发展或者阻碍后来者进入该产业的障碍,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
 
  第三步:如果参照国中没有民营企业进入上述已经在被参照国发展迅速的产业,政府应采取措施吸引外资进入这些产业。这些外资应该来源于第一步中已经识别的被参照国,也可以在这些产业中培育本国新企业;
 
  第四步:除了培育上述被参照国内发展迅速的产业,政府也应该注意识别本国民营经济体在新产业里的成功创新,支持它们发展壮大;
 
  第五步:在基础设施落后、商业环境不够友好的国家里,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可以用来消除企业进入的障碍、吸引外资和形成产业集群;
 
  第六步:政府应当为已经识别的上述“先锋式”企业提供限定期限的税收优惠、直接信贷投资和外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