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中国文化


  近二百年来,围绕这个问题中国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大家在历史课学习中所熟悉的保守派、西化派、中体西用派等等,这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也是先进与落后相遇的必然结果。实际上,中国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遇到的最大挑战,还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巨变。从本世纪四十年代末世界上出现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起,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人类便实现了用机器代替一部分人脑功能的奇迹;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通过人工重组基因的方法引导生命体的遗传方向,这将预示着人类自身生命的高级擅变;试管婴儿的出现则突破了人类传统的生育功能及由此带来的传统道德观念,新能源技术及空间技术的发展,预示着人类向宇宙深处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地球文明向宇宙文明的演进。诸如此类的所谓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及产业革命,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广阔空间,这才是真正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些发展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必经阶段,而且,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仅限于自然层面,它的发展总是和文化深层的现代化,其中包括思维方式、介值观念、文化心理、道德法律等人文领域的文化发展相结合、相联系的。在这些方面,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化的部分需要调整、改造、提高,以融进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因此,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任务,不是向后看,去留恋昔日的乡土田园诗情;而是要向前看,去认识和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新的矛盾和新的间题。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解决这个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所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那么这个文化也只能成为博物馆中的古董或陈列品,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至今尚不足一个世纪,而欧洲的封建社会解体如果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也就是说,中国所经历的近、现代历史进程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得多。因此,中国的文化的近、现代程度也就自然比西方文化的近、现代程度弱得多。这就如同经济技术的发展一样,文化的现代化总需要有一个过程。慢了不行,急了也不行。慢了就会贻误时机;急了就会多走弯路。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往往是在一个水平.上同步进行的。因此,任何超前或滞后的想法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某种病痛。而文化发展中的急躁和痴呆,都是基于超前或滞后的文化心态,也都是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本身缺乏全面的了解。认为我们的文化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就是不识中国文化为何物;反之,读了几本中国书,就以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全貌,认为自己的文化一切都好,甚至拒绝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和先进思想,这即是患了文化的痴呆症。

  我们主张对中国文化作全面的了解,对她的优点、缺点;、长处;过去、现在;形式、内容等等都有一个客观、全认识和评价,这样就不至于在文化讨论中人云亦云或哗众取宠。因此,无论是倡导中国文化的复兴,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还是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或是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人的民族意识等等,都与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有密切关系。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面极广,材料也极其丰富。自“五四”以来,讨论中国文化的文章、专著亦有汗牛充栋之势。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研究的复起,文化讨论的文章如雨后春笋,文章之多,亦可数以万计。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文化讨论虽趋于平静,但由于亚洲经济的崛起、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人际关系、价值取向、道德风俗、人文导向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变化,人们又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这是在八十年代“文化热”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再一次新的认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的文化热潮必将兴起。

  为此,我们以企盼中国社会进入小康并走上现代化多同时也期待中国文化接受现代化的洗礼,早日在神州大地上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