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回望世界大国的背影,身后都写着“疲惫”二字。后危机时代,复苏的光明就在前面,跨越黎明前的黑暗,就赢来复苏的曙光;撑不到最后,就在危机的泥淖中挣扎。尽管全球可携手迎来复苏,可经济复苏的只有美国。
深改元年的中国,还在新常态的轨道上前行。日欧经济未达预期,通缩成为这两个失意“贵族”的现实难题。新兴市场,除了中国的韧性坚守,印度、巴西、南非等不仅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面对外资流失的伤口还没有“止血”良方。至于俄罗斯,则成为后危机时代最不安定的新金融危机的策源地。
全球市场的“丰富多彩”,内因各异,外因相同: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而动,为强势美元的牵引而悲欢离合。
年初,全球市场已经为美联储宣布年内退出量化宽松的消息而惶恐。只是,西方主要经济体普遍乐观,以为会随着美国的步伐而复苏,因而嘲弄的对象是新兴经济体。
但随后的形势是,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并未达到以通胀逆转通缩的政策效果。坚持日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安倍政府的“长期”战略--在其赢得众院大选重新组阁后继续推进“安倍经济学”就是明证。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虽然没有安倍首相的任性,但货币政策发力密集。6月份,他宣布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10月中旬启动担保债券购买,11月开始购买资产支持证券。11月初,欧洲央行宣布将扩大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即从当前2.1万亿欧元扩大至近3万亿欧元规模。未来可能实施更为宽松的美国或日本式量化宽松政策。
中国维持货币政策的谨慎态势,但“微刺激”之后终于迎来了11月份的不对称降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为来年货币政策宽松提供了极大预期。
中国、日本和欧洲的货币政策,其实都是随着美国量化宽松和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预期而动。因为人民币尚未完全国际化,依然采取紧盯美元之策。日本和欧洲的经济制度的同质性,让日本和欧洲感觉找到了应对低通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药方---学习美国的量化宽松。
莽撞的俄罗斯,既无中国庞大外汇储备的支撑,又不像中美日欧利益攸关的贸易联系。在深陷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的形势下,再加上原油价格的暴跌,经济崩溃和卢布危机的双重风险是必然结局。对俄罗斯而言,不要怀疑能源阴谋论和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夹逼,缺乏市场经验和实力不济才是主因。
再看经济表现。第三季度的美国经济增长率,按照年化为5%。这对政治失意的奥巴马总统而言,不啻绝好消息。中国维持在7%-7.5%的中速增长区间。经合组织预计欧元区今年经济将仅增长0.8%,该组织认为欧元区“或许已滑入持久性的停滞陷阱。日本央行将2014财年经济实际增长率从增长1%下调至0.5%。
再看货币“软硬实力”的对比。和美元相比,主要货币都硬不起来:据12月26日路透中文网消息,美元涨势处于九年高点,当日美元兑日元上涨0.2%向一周高位靠拢。美元兑欧元,欧元下跌0.1%接近周二触及的28个月低点。12月24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近半年的新低。
而且,因为货币政策的调整而发生鹰派与鸽派的内部争吵,胜券在握的美联储主席耶伦索性“格规耶随”---照搬2004年格林斯潘时代的加息预期策略,放弃“相当长”改用“耐心”。虽然时势相异,但加息预期还是有规律可循,美联储加息时间可能会在2015年第二季度。
预期之下,强势美元的趋势会更强,其他主要货币无可选择,只能随市而贬。不过,日元、欧元和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的内涵是大不相同的。量化宽松的日本乐观其成,紧随日本的欧元因为域内经济体的差异而情绪复杂,人民币兑美元趋势走贬但对日元和欧元则在升值,美元对于人民币汇率也会异常敏感。至于卢布,那是危机;对于信息市场的货币贬值,则是失血...
2015年,全球市场依然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