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结构的改变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对科斯张五常经济学的理解。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改变微观经济学的结构”。

我的第一个话题,谈一谈主流经济学到底缺陷在什么地方,或者说它错在什么地方。简单地说,它又假设交易费用为零,又得出了无效的结论,或者说不考虑交易费用,却得出了无效率的结论。科斯定理讲,如果产权界定清晰,交易费用又为零,那么结果就总是帕累托最优的。五常教授说,交易费用真为零的话,产权是不需要界定的,换句话说,只要交易费用为零,结果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不可能有无效率。可是我们的主流经济学,有关垄断无效率的分析、外部性无效率的分析,等等,都没有考虑交易费用,也就是暗含交易费用为零,那就典型地矛盾了。矛盾就总有一个是错的。

科斯并不是说庇古的“外部性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从而需要政府干预”的结论不对,而是其得出这个结论的逻辑不对。如果你假定交易费用为零,那么就绝对没有无效果。零交易费用下不可能有成本分离。所以我们说成本分离、无效率只可能来自于正交易费用。主流经济学又不考虑交易费用,又考虑得出无效率的结论,这显然是逻辑错误的。

经济学的重点应该是到正交易费用的世界去。正交易费用的世界复杂无比。例如外部性问题就是复杂无比:成本有可能分离,也有可能没分离,而分离了也未必就一定无效率。

有可能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发生了分离,但这种分离不是无效率,恰恰是效率。比如我吸烟,你被动吸入尼古丁,这是负外部性。为什么你听之任之不去管,放任成本分离?因为要改变这个现状的话你要谈判,总要花时间,你吸入那点尼古丁,损失微不足道,不值得来谈判。支出超过你的收获,那就听之任之,任其分离反而是有效率的。

还有可能边际内有大分离,但是边际上没有分离,就不影响费用。这是五常教授讲的例子:钢琴家在家弹4个小时钢琴就满足了,隔壁邻居边干家务边听琴音4个小时也满足了。边际内有大分离,但边际上没有分离,私人产出恰好等于社会最优产出,结果不影响效率。我们所说的影响效率的成本分离一定是指边际上的分离。

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可以分离,不过原则上经济社会一定会内生出一些制度安排,来减少这种分离,换句话说,现实中我们真正遇到的外部性,一定是约束下最小的分离。因为这是约束下利益最大化公理的天然含义。又假设人人都追求约束下的最大利益,又说人们看到有损失却不去需避免它,这就矛盾了。

有很多方法来减少成本分离,比如政府干预,比如市场的谈判解,还有一体化,还有一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在真实世界是找不完的。

我特别说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基本上每天睡8个小时的觉,而不是你睡1个小时、他睡2个小时……他睡24个小时?如果呈这样的均匀分布,那么外部性就不得了了。但大家基本上每天睡8个小时的觉,睡觉的时候都睡觉,起床的时候都起床,这样在边际上就没有成本分离了。为什么中国人跑到美国去要集中到唐人街?文化相似,大家集中在一起就避免外部性了。这就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一种减少成本分离的机制。

我的意思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办法形形色色,真实世界远远超过我们经济学家的想象力,不是用什么形式化模型讨论得了的。

主流的Benchmark研究法,我们说它是“黑板经济学”。表面上它跟我们所说的比较静态分析没有差别,但实际上有根本差。比较静态分析比较的是可替代、可选择的两种状态。但是主流经济学,是拿一个理想的、在现实世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状态,跟现实状态去做比较,再回过头来说现实这也无效率、那也不合理。相当于说嫦娥才是美的,因为嫦娥找不到,所以我们全世界的女人是丑的。标准模型分析法,无一例外是拿一个真实世界根本不存在的模型,去与现实世界做比较,然后去说明现实世界的缺陷,然后要去改造现实世界,向理想模型靠近,缘木求鱼。比如垄断、囚犯难题、信息问题、合成谬误、行为经济学实验等等,错得简单,错得一塌糊涂。

第二个话题,我想回到正交易费用世界中的效率和帕累托最优上来。主流经济学讲效率发生在边际等式成立的地方,但在正交易费用的真实世界,效率常常发生在边际等式不成立的地方。

我从对科斯定理的批评说起。批评者认为,科斯定理只有在拟效用函数的情况下才成立。我的问题是:你怎么知道我的效率函数是什么样的?13亿人的效用函数各是什么?如果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效用函数,无成本地知道每个人的效用函数,那么当然能够确立产权要怎样配置,社会福利才最大,而这个最大才是有效率。然而每个人的效用函数不同,调查费用太高了,于是只要产权界定是清晰的,即使一种产权配置下的社会福利水平比另一种配置下的要低一些,出现了这种配置也不能简单说就是无效率,不能因此而否定科斯定理。

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是边际等式是否成立,科斯张五常关心,我们怎么知道边际曲线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在我们不知道边际曲线的情况下,什么是效率?这才是核心问题。

其实,真实世界的效率常常发生在边际等式不成立的地方。

比如自助餐,食物的边际成本大于零,但你肯定要吃到边际收益等于零的时候才停止吃。按照新古典经济学,无效率发生了。但要避免这个无效率,就要雇佣一个大厨师拿勺子来度量食物,这个度量费用(交易费用)远远超过了你节约的那个边际损失,当然我听任他分离、多吃一点,反而是有效率。

还有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但是无效率。为什么?说我谢作诗偷东西打80板不再偷,李清照偷东西打20板不再偷,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50板,结果我继续偷,李清照却干不了活了。据说这是无效率。问题是,你怎么知道我打80板不偷了,你怎么知道李清照打20板不偷,13亿人每个人打多少板不偷?这个费用太高了,于是我们人人打50板,边际上有分离,边际上分离反而有效率。

五常教授讲:考虑了所有的约束条件,经济总是有效率的,经济的轨迹都是有帕累托最有点构成的。教授的贡献在那里?经济学的核心是什么是效率,教授让我们回到一个正确的核心那里去了,这是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学这个核心东西的认识,因而是根本地改变了经济学。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经济分析的重点,应该放在调查真实世界的约束条件上,而不是搞形式化。我前面讲了外部性的问题,复杂不?有多少个解?很多的解。这很多的解,谁能给我形式化出来?只有真实世界才对应着这样丰富多彩的答案。谢谢大家!

​(我的微信公众号:xie-zuoshi;我的微信公众号:xie-zuoshi;拙著《人人都是资本家》销售地址:http://url.cn/aOnG3p  http://url.cn/ZT9aCe  http://url.cn/aBSOC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