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度有钱人?真佛教与假信仰


 

佛度有钱人?真佛教与假信仰


来源:凤凰佛教 

 

佛渡有钱人的信仰错觉是如何产生的?(资料图)

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企业家阶层。

实际上,中国人始终不缺信仰,无数中国人心中并不缺乏自己认定与选择的信仰。关键的问题是,人们需要的信仰,是什么样的信仰,是为了什么去信仰?而在这丰富多样的信仰关系面前,这些信仰能够给人以真实的关怀,或提供彼此认同、建构社会诚信的伦理规范吗?

依据北京零点研究咨询公司在2007年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CSLS)”,数据表明,85%的中国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某些宗教信仰活动的实践。虽然这些人大多不属于某个宗教组织,但并不影响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其中,有58%的人声称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或任何神、鬼、佛等,但有44%的人在以往的12个月中曾有过某种形式的宗教实践,如去教堂、祈祷、烧香、在家中供神像或祖先牌位、戴符、看风水、算命等活动;有49%的人具有某种宗教信仰,如相信灵魂转世、天堂、地狱或超自然力量。与此同时,这种信仰现象在一些中共党团员中间也普遍存在,只有16%的党团员没有参加任何宗教信仰活动。

很明显,“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议论或争论,大多笼统模糊,不得要领。转换一个思想的视角,我们应当考虑中国社会、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说法,它们是怎么被提出来的?而上述这些信仰现象或信仰实践的社会关系,为什么还是不能说明中国人、中国社会有没有信仰。

人们议论或争论的信仰,指的是宗教信仰、具有宗教信徒身份的信仰,还是个人私下里选择的信仰,与任何宗教无关;或者,这是指国家、民族的、政治的信仰,或者是传统的信仰,或者是基于国外进入中国社会的基督教乃至其他宗教的信仰所做的比较?对于信仰的定义不同,对于信仰的理解方法也会不同。于是,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就是一个如何定义、如何理解信仰的问题了。先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了,中国人有没有信仰的问题,才能够提上桌面进行讨论。

企业家阶层的信仰现状,与此类现象或问题极为近似。企业家阶层的信仰现象非常丰富,迄今为止,已经有“老板基督徒”、“老板佛教徒”或“老板道教徒”等雅号称谓,不绝于耳。至于部分企业家在周末双休日,投身一家寺院或道观,静修调养,甚至修持某种养身法门,追随神秘高人大师者,亦不在少数。

可问题是,企业家们还经常遭受信仰缺失的批评?即便一些企业家具有自己的信仰,却也常常被批评为以钱拜神,信仰无用。至于他们看待人生、财富、社会的习惯想法,与此信仰全然无关似的。

即使对某些煤老板、企业老板而言,他们也会去拜佛、请仙、敬财神,但是,他们拜神归拜神,信仰归信仰,依旧还会视普通人之性命如刍狗?依旧以私欲满足之方式来经营财富,无视社会诚信与产品安全。这就不是有信仰好、还是没信仰好的简单问题了。

他们不是敬神,而是求神。敬神与求神,一字之差,千万之别。敬神有敬畏,由敬畏而促使自己行为规范,珍视生命与公民权利;求神是为己,为私心与私欲之满足,甚至是以为自己用钱拜了神佛,可以为所欲为,什么也不怕了,黑心钱照样赚取。君不见,求神拜佛者,信仰不入肺腑,甚至会强化了自己的富人贵族心态,颐指气使、金钱至上。在已有案例发生的企业家中间,的确不乏拜神求佛的信仰者。可是,有钱人没良心、为富不仁,眼下社会一股仇富心态,就能说明其中一些问题的。

在财富或权力面前,信仰变质了。在此问题上,信仰之有无,无法说明问题,而是信仰为什么不能为信仰者提供神圣的制约与信任?

中国人有一个信仰传统,求名求利当求己,信神拜佛是天机。求己者,神人欲望之满足;天机者,外人不可告知。改革开放三十年,曾经全民经商,目前少数人致富。在贫富不均的仇富势态之下,部分企业家的信仰,仅只是为了求得财富与私利之平安,获神佛之保佑而已,与他人无关,更与企业、社会无缘。

曾经有企业家普遍信财神,彼此之间不会交流沟通。天机不可交流分享。钱是各人挣的,把财神信仰的窍门送给别人了,别人就会发财了。这种信仰,是不是一种信仰?肯定是,而且是一种传统很深的信仰。

就信仰与一个团体、社会的关系而言,任何一种信仰,它都应该基本具有与他人分享、交往的功能与要素,没有这些功能与要素,信仰就会蜕变为私人信仰的狂热。而私人信仰缺乏了社会要素以及相应的规范、法则,无疑会蜕变为狂热的神秘信奉,呈现为企业巫术、商业巫术等表达形式。这些信仰,对他人、对企业而言,不存在任何关系;而因为不存在任何关系,所以,这些信仰在他人的心目中,就是没有用的,甚至是假的。别人不知道你的信仰,也无法知道你的信仰与你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信仰与没有信仰,在此层面,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种无法认同、交往的信仰,在他人眼中,有就等同于无。

因此,当下的信仰现状,大多局限于私人信仰,碍于自己私利,“精神自慰”。所以,信仰越多,中国人越是困惑;信仰的社会实践与信仰对社会生活所能够提供神圣规范,却一直缺乏。原子化的个人精神,垄断化的宗教资源,信仰成为私人偏好。于是,神秘的、巫术的、私人的信仰盛行,人们远离了社会交往,近乎了私人信仰。所以,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国人、中国社会、企业家,现在缺的不是信仰,缺的是大家都认同、共同接纳、能够给人的交往与诚信提供一个神圣基础、伦理规范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敢于承当的信仰,敢于公开、敢于见证的信仰,是一种神圣的约束与敬畏。这也许不需要宗教身份的建立与皈依,但要强调信仰者之间的共享,强调社会对你的信仰的认同。因为企业家不是一个原子化的个人,你的信仰不仅仅是个人的信仰,而是基于个人的信仰,建构一个企业的精神与灵魂。

值得指出的是,当下民营企业家之中,已经具有不少优秀的信仰共同体与信仰实践的社会见证。这些企业家把自己的信仰——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等信仰,与自己的企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企业的专业管理与信仰实践、信仰共享整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个企业具有了灵魂与理想,产品具有了文化特质。如此坚持下去,这样的企业就不会变成冰冷的赚钱机器和造富工具了。这就是说,一家优秀企业,实际上就等于:大股东+专业管理+真正的信仰。

如果说,宗教信仰已经是企业家信仰的一个“主流”,那么,我希望当代中国的企业家信仰能够走出一条真正的信仰实践路径,以企业共同体形式建构企业信仰,以企业信仰建构商业市场与社会诚信,率先进化传统信仰的神秘巫术假信仰特质。

 

济群法师:金钱并非万恶之源 求财和学佛不矛盾


来源:《财富品质》 

 

编者按:金钱是庸俗的代名词吗?“金钱是万恶之源”吗?很多人为了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又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财富;有人拥有大量钱财,却没有健全的心智,也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济群法师接受《财富品质》采访,就企业经商、财富拥有方面作详细开示,智慧之言娓娓道来:以为学佛之人消极厌世、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逃避人生责任,这是对修行的误解。只把修行理解为念佛、拜佛和打坐、诵经,这也是狭义的、形式上的修行。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为富不仁者用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永远可以从中得益。

财富本身并无善恶,赚钱与学佛不矛盾。(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

答:今天的社会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企业确实不易。我经常感慨,现在很多人因为做事把心做坏了。面对恶性竞争,企业不这样做就面临生存问题,这样做又内心不安,确实处于两难境地。每个人的做事方式,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过去,我们衡量一个行为成功与否,更多是从客观结果来考核,考核投资获得多少回报,比赛取得什么成绩。除此而外,有项重要投资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心的参与。我们做每件事都有心的参与,相应的,每件事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客观结果,一是心行结果。也就是说,我们以什么心做事,最后会强化或成就某种心态。若以不良心态做事,就在强化负面心态,最后事情做成了,心却做坏了,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很多人事业有成,却感受不到人生快乐,这样的成就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要学会算帐。社会上精明的人虽然多,包括你们杂志的读者很多是社会精英。但从佛法眼光来看,若不能看破轮回的虚幻假相,而是沉迷其中,把暂时当作永久,忽略生命的真正意义,不管多么聪明,其实都是傻瓜。因为你所追求的只是虚幻的泡沫,其意义甚至不足几十年。当你离开世界时,这些成就都和你了不相干,于了生脱死更是一无用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事业成就越大,死时可能更痛苦,因为实在是舍不得,实在是放不下。相反,流浪汉临终时可能还自在些。所以,如果我们能从较高的角度审视人生价值,就能看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就懂得怎么去做了,抉择时也就不会茫然,不会患得患失。

问: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至少表面上,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这种思想显然不符合进步的社会观,请问从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钱?也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吗?

答: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以往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富足,但在安贫乐道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依然知足常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转向功利社会,金钱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困扰着人们。在利益推动下,很多人为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而又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财富。虽然拥有大量钱财,却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说贪、嗔、痴三毒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机,那么使用不当的财富往往是引发它们的导火索。我们可以看到,每次金融危机时,总会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走向毁灭。由此可见,如果将积聚财富当作生活的唯一目标,一旦失去财富,就等于失去全部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太可悲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用途和我们对待钱财的态度:为富不仁者用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佛教并没有简单地将金钱视为万恶之源,事实上,它同样可以成为造福大众的净财。

问: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答:有些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因此使社会上有人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这是对修行的误解。《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我们只把修行理解为念佛、拜佛和打坐、诵经,这是狭义的、形式上的修行。惟有以佛法智慧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造作恶业,进而以无常见、无我见了知一切有为事相皆如梦幻泡影,才是最好的修行。

问:我们知道现在不少企业家也是在家修行的居士,那么佛弟子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答:首先要明了因果。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认识到这一点,就知道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然而,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收获。为什么有些人事事如意?这不是上天格外恩赐,也不是命运特别垂青,而是他们往昔种下的福田使然。我想,无论经商还是做人,信誉都是极为关键的。用现在的话说,信誉就是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信誉从哪里来?在激烈的商战中,能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因此,追求财富和学佛是不矛盾的。因为学佛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如法的行为准则,建立面对顺逆境界而不为所动的良好心态,这对我们追求利益尤其是长远利益,将有莫大帮助。

问:世间财富在流转,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手中的财富永远增值而不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