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迷茫与恐慌的心理根治(10月31日)


 决策:迷茫与恐慌的心理根治(1031日)

 

关键词:决策  心理  恐慌  迷茫  

 

在决策中的减法与聚焦,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的趋利避害,在实力与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需要戒贪,这已经是常识问题。但当这仅仅存在于意识层面的时候,就基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人的感性本能会将理性的堤坝冲垮,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迷茫与恐慌的心理因素。

在迷茫的时候,多想想未来的那些不确定的变故,相比于想太多确定的因素,更能起到积极正面的效果,因为确定的因素在带给自己信心的同时,会让自己感觉安全,相反不确定的变故会让自己产生恐慌,恐慌会让自己尽量避免内心膨胀。

人在感觉冷的时候会本能地把身体蜷缩起来保暖,感觉温暖或者有了安全感之后会让自己舒展开来,并丧失警惕。安全感会导致内心的懈怠与贪婪,恐慌会让自己更加聚焦。

不管是前进的时候还是后退的时候,都需要让自己保持警惕。不管是平台还是产品以及市场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恐惧感的约束,并砍掉那些跟现状不相匹配的欲望与发展思路。只有恐惧感才会让人聚焦。

 

对于所设计的业务模块,在任何时候,你都要理性地自我评估:你的那些理想化的设想与方案,在现实中能不能做到,在多长时间之内能做到,能做到多好是一回事,至于别人相信不相信,用多长时间才会相信,以什么方式相信,以及相信到什么程度则是另一回事。

在战略制订的时候,不要试图做呼风唤雨的救世主,而要从实现微不足道的小功能入手;策略执行的时候,不要总是去想大事,而要着手做小事。只有实用的小功能才能吸引别人来尝试并注册,当更多的人形成习惯之后,才能证明你能做得很出色,把小事情做好了,才能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

 

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市场诉求都是越简洁越好,永远不要担心你的诉求不够具有吸引力,客户的胃口是被逐渐调动起来的。只有跟市场和目标受众之间形成互动,才能不断深化彼此的关系,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彼此牵挂程度的不断加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任何市场拓展都不是想到就能做到的,即使做到也会有各种滞后的理由,市场也不会整齐划一,即使是铁杆粉丝都会有参与度上的差异。

当你做一个简单的APP,即使只提供单一功能,假如拥有千万会员以上的规模,你都拥有整合资本的力量,所以不管是平台框架的搭建还是功能模块的研发,或者是编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程序,都不要去求全责备,周期与节奏相对于完美更重要。

但实际上,能把简单的东西做到极致,任何简单的东西都需要有庞大的系统支撑,也是需要有强有力的市场策略与执行的。

 

任何技术与市场上的进程都是细水长流的,如果资金实力有限,那么就需要同时做两件事来延续企业的生命,一个是尽量压缩团队规模实现节流,另一个是创造现金流的来源以及资本融通的渠道以保持生命力。

真正的战场并不需要一个花哨但是不实用的平台,也不需要功能强大但客户体验不好的系统,在完美与实用性之间,你必须选择简洁明快、被客户喜欢的。在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上,执行者需要完善的制度化落实、管理者需要美好的形象,但投资人与决策人最关心的却是时间与效率。

相对而言,完美主义者更适宜做执行者,而管理者与规划者是需要以实用主义为前提的。同时市场也是需要有个从质疑到认知,再逐渐到深信不疑的互动过程的,各方的关注点各有不同。

执行者恐惧,往往是因为随时有可能被裁员;管理者恐惧,经常是因为需要承担整个团队在业绩上的压力;投资人恐惧,是因为看不到投资回报的前景。

 

即使有一个具有规模的团队,但对一个初创型企业而言,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或许能有3~5个客户已经忙不过来了,在这样的时候,选择客户所处的区域以及行业跟战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渠道与产品更是如此,在策划阶段,你或许有很多实现预期目标的通路,但真正落实的或许只有那屈指可数的几个。

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的理由,明确方向与目标是决策人制订的,管理者提供方式方法、做好资源上的匹配,执行人更加专注,而不要分神,不要纠结于你所呈现的是否完美,是否无懈可击。

 

贾春宝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