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衡量一个地方的办学好坏,主要是看升学率。其根源在于社会需求。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因此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由此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家长只看到学校的考试成绩排名,只看到自己孩子成绩的高低,于是,大家都去给自己的孩子找一个升学率高一点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于是把成绩作为考核学校的主要标准,有的地方甚至是作为唯一的标准。行政部门把升学人数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的尺子。考上重点学校的人数多,就是学校办得好;于是,学校扎扎实实抓起了考试工作。
这些,都缘起于家长对学校教育服务的需求。在学生家长这个直接推力的作用下,在当地教育管理部门间接推力的作用下,学校教育正朝着与教育方针不很一致的方向发展。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正由于此,在更多老师、校长眼里,教学质量就是考试成绩。我们来看看学校和老师是怎么抓成绩的:
一方面,学生考试成绩是学校考核教师工作的主要方面,是教师工作奖惩的依据;是教师晋升职称的主要方面;是兑现国家给予教师群体奖励的分配依据;是学校对教师工作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的依据。
第二,考试成绩仅是参加国家升学(级)考试的科目的成绩。相当多的学科因为不参加升学考试,要么不上,课时挪作考试科目用。要么上几学时。学生也知道有几套课表,有一套是假的。
第三,老师 教学成绩排队,学生考试成绩排队。虽然通知禁止给学生成绩排队,但实际操作,基本就是分数论英雄。
第四,考试的学科,在分数的引导下,老师们是怎么教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听讲、读、背,练习和考试。
有一门学科也是这样教的,而且几十年里都是这么教的-------品德课。每每想到这里,我都有很多话要说。
我想,每一个正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我们都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每一个教育的管理者、决策者,都来重新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