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元年”要算好“加减乘除”


“改革元年”要算好“加减乘除”

  

  又是一年“两会”时。1月6日起,半个月内,省级“两会”密集召开。截至1月19日,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市已经或正在召开“两会”。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正在征集各方面意见。各级各地“两会”,如何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落到实处,人们充满期待。笔者认为,“改革元年”,各级各地要努力算好“加减乘除”。

  加“民生”。1月1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时强调,政府工作报告不但要加重关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这方面的笔墨,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要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民生为大,民生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今年各级各地“两会”,如何加大民生改善、增进民众福祉依然是关注热点。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加大民生投入,始终关注民生,也将是“改革元年”必须放在各级各地政府工作首要位置的大事要事。

  减“三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在要求,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控减“三公”经费。因此,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也成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近日,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的压缩比例。压缩比例最高的为浙江省,达到30%,江苏、宁夏、青海均提出压缩5%。这传递出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那就是要想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政府必须带头过紧日子、苦日子。只有“干部不好当”,老百姓才能体面、有尊严地生活。在全面压缩“三公”经费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力度推进“三公”经费信息全面公开,从而给社会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此外,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破除“玻璃门”、“弹簧门”,更加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乘“改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选择、发展的必然。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助推器、永动机。不改革,就没有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涌现,这更加需要我们鼓起勇气、拿出硬气,敢啃硬骨头、勇涉险滩,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推进改革。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不断推动开放型经济建设。要始终坚持全面深化的主基调和总要求,不断推动改革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水域,使“改革”的声音更响、范围更广、成果更丰。

  除“四风”。绝不放过作风方面的治理整顿,坚决清除“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将改革引向深入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充分运用第一批活动经验,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改革元年”,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展开,能不能使干部更接地气,能不能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关键看“四风”问题除的怎样、清的如何。除“四风”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才能以新作为服务于民、以新形象取信于民。

  毫无疑问,“改革元年”,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是主旋律,同时也是一道复杂的运算题。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则,不出错、不犯规,从而算好帐、起好步、开好局,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