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我们心灵的安放地?——评《呼唤心灵的革命》


     人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该怎样活着呢?读了《呼唤心灵的革命》一书,似乎有所感悟。

人是被教化过的,赋予了思想,世间没有人一生仅为了活着而活着,除了他不能做什么,仅剩下活着的力气。

教化的作用是让人信奉某些东西,按照自己信奉的东西去作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信奉,仅为了活着而活着,心灵巧会一直漂泊在半空中,找不到归宿。

教化,有多种方式,重要途径之一是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传统的哲学命题,得从文化谈起。

可是,究竟文化是什么?怎样对人的行为了产生影响?读了《呼唤心灵的革命》后豁然开朗。这本书从文化发展脉络上去寻找中国人的心灵历程,努力开出医治当下心灵疾病的药方,以期让人们心灵得到保养。读完之后,会让浮躁的心灵安定下来。

《呼唤心灵的革命》,从历史的视角解剖了现代人的陈旧意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跳出不时代看当下的问题,往往找不到根源。作者从历史长河中着眼看当代人,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如人们都在谈信仰危机,为什么会产生呢?作者从1840年分析起:鸦片战争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学习科技开始了洋务运动,学习民主思想策划了戊戌变法,学习民主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学习市场经济助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百多年的学习,让中国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在引进和传承中,变是顺应历史潮流,可忽视了传统文化与引进文化的融合。由于传统文化支离破碎,现代文化植根不深,市场价值观无孔不入,结果造成传统文化融在血液里,市场经济价值观进入到了头脑里,社会主义价值观挂在口头上,各种理念、观念、思想同时在一个人身上,矛盾着、碰撞着、冲突着。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人信奉某种东西,显然不可能,所以出现信仰危机。作者通过文化透视,把现代人从头看到脚、从外看到内,然后引发人们的思考,教人反思。

《呼唤心灵的革命》,从文化视角透视着人心的向背。文化的内容很宽泛,很难说得清,作者仅从信仰的角度,谈精神层面的文化。作者抓住文化育人这一重点,分析当下的人们受什么样的文化影响,进而形成怎样的认识和观念,最后弄清了当下的人们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行为。根据这一思路,作者先从行为和心理分析起,从中剖析出受什么样的文化影响;然后从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两个视角,找出人们为什么会接受了这样的影响;最后从自我和社会两个角度,为重拾文化信仰找到了出路。最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从细微之处入手。如作者在分析中国熟人社会、熟人政治时,并没有高谈阔论理论,而是举了一个司空见惯的例子来说明。某省成人研究生考试外语替考,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某省高招办为了防止替考,采取了考生本人、身份证、指纹三对照后才能入考场,进入考场后,又组织人员根据年龄特征进行再次核对。不能说制度不完善、措施不严密、方法不得当、设备不先进,也确实有了一定的效果,当即从考场中抓出了二三百替考者。可是有一种情况是任何先进的设备和严厉的制度都无法阻挡住替考者——熟人。有了熟人打招呼,可以绕过先进设备、还可以避过监考者的盘查,结果还是有人替考成功。作者并没有就此止笔,由此推开想问题,中国缺法律吗?气制度吗?缺的是如何摆脱这种不良文化的影响。熟人社会是中国的普遍现象,要使社会风气的改变,需要每个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深处的东西。这样的写作方法,得出的结论让人读了之后耳目一新,心悦诚服,同时也是对人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呼唤心灵的革命》,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安放地。在阅读该书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列举了大量普遍存在的日常社会现象、社会中的典型案例。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了独特的结论,在平凡事中看到了不平常的意义,让人振聋发聩。读着这些内容,好像似曾相识;看到作者的分析,忽然恍然大悟。如作者对钱的认识: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人熟知的东西,作者对钱的认识总结出了三句话:钱本身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挣钱过程体现了道德,花钱背后隐藏着文化。通过对钱的认识,让人们看清了在中国,对钱的理念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如“钱本身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句话,隐含着深意。本来钱只是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可是在中国,人们把钱当成身份的象征,社会上办事的钥匙,进步台阶上的红地毯,结果成为社会不正之风的根源。作者进一步发问:如果钱只能买到商品,而得不到钱功能之外的其它东西,要那么多钱还有用吗?一个民族如果陷入到了对钱的无限贪欲之中,民族复兴还有希望吗?!作者这些观点,掷地有声,在不断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通过对日常司空见惯现象的剖析,看清楚社会中的人,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心理,平抚人们躁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