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性侵“防护衣”看上去很美!
近年来,少年儿童被性侵案件时有发生,除了给少年儿童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外,也刺痛了全社会的心,引起公愤。为形成全社会保护少年儿童的合力,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印发了《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为少年儿童定制了远离性侵犯的“防护衣”。该《意见》共提出9条措施,其中,从严管理女生宿舍被单独列出。(光明日报2013年09月25日)
海南万宁“校长带学生开房”、广东雷州“小学校长涉嫌强奸两名女学生”、河南桐柏县56岁小学教师性侵10余名女生……林林种种、近乎井喷的校园性侵案件为曾经圣洁的教育殿堂添上一抹灰色,让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惊悸和恐慌。而颇为令人遗憾的是,在屡屡的谴责、质疑和反思中,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发出声音的时候,教育部门却往往集体失语、漠然以对。
应该说,《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是经过长期酝酿而产生的结果,也是诸多花季般的孩童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以后所获得的一种精神层面的慰籍。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意见主要从加强预防性侵犯教育、加强常规管理、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应对性侵犯事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等方面对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提出了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寄宿制学校女生宿舍将实行封闭式管理,从源头上严把教师入口关,科学做好预防性侵犯教育,定期开展隐患摸底排查。”仔细阅读完这个被称做“保护衣”的《意见》以后,笔者突然发现,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并未让人滋生出那种如拨云见日般的惊喜和慰籍,反而暴露出了以前诸多方面的不足和漏洞。比如,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为何现今才提“严把入口关”?女生宿舍现今才强调“封闭式”,之前是如何管理的?定期开展隐患摸底排查原本就是一项常规且一直在做的工作,再次强调“开展”会有多大的效果?
事实上,关于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下发类似的“通知”、“意见”已不在少数。比如对于课业负担和乱收费问题,20多年里从原国家教委到现在的教育部就曾出台了近40个文件,但直至今天,过重的课业负担却依然是当今社会的一大诟病。早在2003年7月,教育部就曾联合公安部、司法部针对相继发生的一系列教师性侵犯学生事件,下达《关于辽宁等地相继发生教师强奸猥亵学生事件的情况通报》,要求各地学校严格管理,从严治校,并加强法制教育和师德教育。但效果又如何呢?有报道说,自5月8日海南万宁发生“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到5月27日,20天内至少有8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而这,还仅仅是被公开报道的案件。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难道不该问一句“这个《意见》到底有多大的用途”吗?
我们承认,校园性侵频出与很多因素有关。女童认知能力弱、教师性侵隐蔽性强、性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增多家长长期缺位等等,都可能让犯罪分子乘虚而入。可即便如此,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性侵,校园性侵不是发生在家里、路边或其他场所,而是发生在学校。这其间的缘由,除了教育本身的问题,还能怪谁?
有人说,中国的是“伪善教育”、“机械教育”、“分数教育”、“奴性教育”,甚至还说是“死要面子的教育”、“死不要脸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当中,校长会是什么样的校长,教师会是些什么样的教师,学生又会成为怎样的学生?教育的扭曲造成了教师的扭曲,教师的扭曲让教育变得更加扭曲。这大抵就是校园性侵的根本由来吧!
建立针对校园性侵的防范体系固然是个好事,也体现了一种进步。但防范体系却不是出台一个“意见”、下发一个文件就能建成的。关键在于落实、在于真干、在于真做,让教育回归原本。古人说:要言出法随。但是奈何“雷声大雨点小”也是中国特色中,也难怪学校和教师总会上演一些“鼠儿就在猫须子底下玩把戏”的闹剧和丑闻!
性侵儿童,是一个社会痼疾。向“校园性侵”反击,就必须打响一场真正的“未成年女孩保卫战”。——我们将继续期待《意见》的后续,期待校园回归安宁,期待孩子们的天空回归洁净!
(李吉明2013年9月25日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