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景华(资深咨询师)
当今制造企业面临着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人员难招、员工不稳定、不好管理,客人的压价、质量的挑剔、多种少量、接单难,利润不断萎缩等一系列问题;身为企业的老板和高层为此忧心忡忡而烦脑,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条更快更有效的改善方法。
思路决定出路,成功与失败都源于选择,怎样的选择就有怎样的结果。
面对问题,不进则退,及时改善与调整,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练就内功,由粗放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朝着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定能走出企业明日的辉煌。
制造型企业普遍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
1、 公司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往往是见一步走一步,或者是虽有目标,但缺乏控制,这必然会导致公司在资源的使用和配置上将失去重心和有所作为。
2、 没有形成具有一定核心竟争力的产品,产品在研发方面严重不足。在供过于求的同质化时代,只能靠打价格战生存,中国企业在打价格战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
3、 品牌与口碑缺失,不管是自制产品还是零配件供应商,也不论企业的大小与规模,往往在这方面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国食品行业中存在的不道德行为我想大家是非常清楚和痛心的。
4、 销售渠道不畅通,这也是企业为之苦脑和煞费苦心的事。销售渠道难以构建,销售人员跳槽频繁,导致好产品没有销路。
从微观层面看:
1、公司组织架构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未能建立起规范的、可操性强的公司制度与运作流程。
2、多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还是创业时代小作坊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法,往往只凭经验和感觉,因此在管理思路/观念、统筹规范能力、决策/组织/指挥/实施能力、现场管控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3、高素质管理人员难以招聘或留任,普通员工亦出现“用工荒”,员工的心态和责任意识较差,没有归宿感和主人意识。
4、沟通是众多企业最薄弱最要命的环节,由于管理人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以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出现严重障碍,推诿扯皮和小帮派运作成风,导致工作难以协调配合。
5、执行力是企业的老大难,大多管理人员虽知现象,却不知根源所在;殊不知没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到人,没有完善的制度与流程,没有上行那有下效,没有跟进与奖罚,那里会有好的执行力。
6、品质意识淡薄,不知如何着手管好品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漏洞太多,导致返工经常性发生,不但满足不了客户对质量的要求,还严重影响效率与交期。
7、大多企业还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经验所致),技术与管理落后,采用人海战术,导致效率低下;精益生产模式和IE工程的运用在这些企业还是空白。
8、现场管理混乱,乱摆乱放、地上垃圾到处可见,生产程序混乱、操作工艺不规范、生产进度难以监控、大量半成品堆积、返工现象随时可见,常常为赶货期而疲于奔命。
9、过程浪费及损耗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大量的物料及人工浪费,导致生产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统筹兼顾,而且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针对制造企业上述所面临的问题,资深咨询师陈景华先生在微观管理层面为企业提供六大解决方法:
第一、全面理解和推行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
大多制造企业从小作坊发展起来,有的经历了十几、二十年的发展,人员发展到几百甚至几千,然而却还沿用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可想而知,现在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交货期时间越来越短,同时企业面临用工成本越来越高、材料不断上涨,竟争压力自然越来越大;如何还是按以前的老思路、老方法去运行,恐怕是不行了。因此企业必须引入精益化生产运营模式,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在服装行业实施精益化管理模式的企业比比皆是,而且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大多制造企业从小作坊发展起来,有的经历了十几、二十年的发展,人员发展到几百甚至几千,然而却还沿用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可想而知,现在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交货期时间越来越短,同时企业面临用工成本越来越高、材料不断上涨,竟争压力自然越来越大;如何还是按以前的老思路、老方法去运行,恐怕是不行了。因此企业必须引入精益化生产运营模式,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在服装行业实施精益化管理模式的企业比比皆是,而且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完善、优化组织架构与功能
大多企业起点较低,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已经不断适应企业的发展,必然走向更为精细化与专业化。这时如何合理设置部门与分工,如何设置关键岗位与职能,就显得别重要。部分企业在设置部门与岗位时,因没有明确界定相关部门、各工作岗位的责、权、利,没有明确当问题发生时,相关部门应负起什么责任,如何配合等一系列必须明确的职责与机制,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灰色地带,一有问题发生,推诿扯皮现象就经常性发生。
大多企业起点较低,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已经不断适应企业的发展,必然走向更为精细化与专业化。这时如何合理设置部门与分工,如何设置关键岗位与职能,就显得别重要。部分企业在设置部门与岗位时,因没有明确界定相关部门、各工作岗位的责、权、利,没有明确当问题发生时,相关部门应负起什么责任,如何配合等一系列必须明确的职责与机制,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灰色地带,一有问题发生,推诿扯皮现象就经常性发生。
第三、 建立、完善/优化各种制度与运作流程
制度与运作流程是企业运作的根基,就象房屋的基石,然而很多企业却未能建立和健全,大多凭经验操作,凭大脑记忆,有的企业虽然也通过了所谓的ISO质量体系认证,却都是写一套做一套,没有真正按制度、按流程去做。那么企业如何制定公司级制度与运作流程?如何制定部门级制度与运作流程?如何制定岗位操作流程?同时使得这些制度与流程具有实用性、可操性、高效性与人性化?如何确保各部门运作流程的衔接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如何预防制度与流程变成墙上的装饰品,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企业在设计与运用制度与流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制度与运作流程是企业运作的根基,就象房屋的基石,然而很多企业却未能建立和健全,大多凭经验操作,凭大脑记忆,有的企业虽然也通过了所谓的ISO质量体系认证,却都是写一套做一套,没有真正按制度、按流程去做。那么企业如何制定公司级制度与运作流程?如何制定部门级制度与运作流程?如何制定岗位操作流程?同时使得这些制度与流程具有实用性、可操性、高效性与人性化?如何确保各部门运作流程的衔接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如何预防制度与流程变成墙上的装饰品,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企业在设计与运用制度与流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
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归根结底---就是人才,试想看看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还停留在一般的人事管理上,做了一些入职、离职、行政等一些锁碎的工作。而面对企业的发展,如何去进行前瞻性的人才规划,如:如何去招聘和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如何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如何进行岗位绩效评价、如何进行员工培训与辅导,如何留住核心员工、如何营造良好的平台与企业氛围等一系列重要的工作与事务,却少有企业的老板和高层领导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大将、没有得力人才,没人可用,不是偶然的。
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归根结底---就是人才,试想看看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还停留在一般的人事管理上,做了一些入职、离职、行政等一些锁碎的工作。而面对企业的发展,如何去进行前瞻性的人才规划,如:如何去招聘和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如何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如何进行岗位绩效评价、如何进行员工培训与辅导,如何留住核心员工、如何营造良好的平台与企业氛围等一系列重要的工作与事务,却少有企业的老板和高层领导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大将、没有得力人才,没人可用,不是偶然的。
没有人才可用,是众多企业的重症之一.
第五、员工安定化管理
人员难招、难管,这是制造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它只是结构性的问题,也就是越普通的员工、越普通的工种越难招人。
人员难招、难管,这是制造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它只是结构性的问题,也就是越普通的员工、越普通的工种越难招人。
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只要站在员工的立场就不难理解。试想想员工在我们的企业工作了两到三年后能学到东西吗?他们能看到未来吗?还是仅仅只赚了几个够生活的钱?现在可都是新一代了,生存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他们更看重自身将来的发展。同时在这种高物价、高消费的社会,他们的工资收入除了日常所用还能剩下多少?要知道他们也要结婚、生子,也有很大的生活压力。有的企业和老板还停留在低工资、没福利、没保障的思想和做法上,试想能招到人吗?
也许有的老板会说,谁不知道“母亲是女人”,高工资、好福利、好平台、好环境那里来。---这就是我们做老板的要去思考、要去改变、要去努力的地方。
第六、 精益生产方式之应用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企业也就发展了三十年,以前是市场给了机会,想到并随便做了就赚钱。现在是品牌竟争、质量竟争、效率竟争、成本竟争,少了那一样,也许就是死路一条。
对照上面提到的制造企业普遍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妨检视一下那些地方没做好。
该是炼内功的时候了,以往的管理粗放时代已经过去了。
精益生产管理 资深咨询师陈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