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衰落:文化帝国毁灭后的危机


     华夏五千年文明确实足以让我们引以自豪。人们常认为中国在世界上是爷爷辈,后来兴起的要么是儿子辈,要么是孙子辈,从年代而论,这也是历史事实,所以我们常飘飘然。但我们不能忘记,文化不及时变革就会落后,所以近代鸦片战争炮轰了民族自尊后,不得不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学习的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冲击的过程。当辉煌的文化帝国轰然倒塌后,对几千年靠文化信仰传承发展的民族来说,不知道心灵该安放在哪里?

心灵的迷茫

犹太人虽然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很难被同化。世界唯一一例,犹太人在开封,被中国文化同化了。蒙古族、满族,也曾入主中原,书写了元朝和清朝大帝国的历史,但是,其统治术仍选用儒家文化。古代的中国文化,影响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时至现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保留着儒家文化的礼制,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这足见国学有多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如此牢固的文化帝国,近代以后却被西方文化一点一点地摧毁了。

文化帝国被摧毁后,人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

老家有一个老太太,平常为了节省,很少开灯,真是气死电业局;用水从水管里一点点地滴,水表基本不转,看你能不能收着水费。可是,她家附近要建一个基督教堂,她把全部积蓄拿了出来,捐给了教堂。她认为这是积德行善的事。

清明节,本是晚辈为已逝的先人扫墓纪念的日子。2012年清明节,老家很多人不再去扫墓了。我听后很是吃惊。在我的印记里,农村人最遵守传统的风俗习惯,便询问其中缘由。他们说,村里许多人信基督教了,信基督教的人不能去扫墓。

20108月的一个星期天,刘小姐和陈先生坐在公交车中部靠车门的双人排座上,车内十分拥挤。猛然间,刘小姐看到一个70多岁的婆婆,颤巍巍地拉着扶手,嘴有点儿歪,表情看似很难受。出于本能的刘小姐马上要男友让座,陈先生随即起身让座,然后坐在刘小姐的座位上,让刘小姐坐在他腿上。没想到婆婆当时脸色大变,死活不愿意坐下,还公开叫骂说:“两个流氓,还叠着坐,你们干脆躺下算了撤!”骂声持续了一路,直到老婆婆下车后还回身对着车厢内说:“你们下来,我今天要给你们好好讲讲道理。”事后,刘小姐气得够戗,在网上发了一贴想讨个说法,引发几千人跟贴。

前两个例子告诉我们,思想阵地,如果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等人们笃信了宗教,再谈民族文化信仰,就很难回头了。

让座的故事告诉我们,各种观念在强烈冲突着!且不去论双方是非,对于老婆婆来说,更坚守“男女授受不亲”理念,看到年轻人这样有伤风化,当然很气愤。老婆婆对年轻人尊老爱幼的美德视而不见,为捍卫妇女的传统“美德”而忘记了骂人本身就不对。对于刘小姐来说,难得传承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才做出这样的善举,她认为“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早已过去,自己的举动符合常规。各自坚持了自己的理念,才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一幕。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信仰正在被动摇,我们将陷入失去共同精神家园的危险。

(中国人终于不再只相信一种思想了,这肯定是社会的进步。每个人的价值可以多元化,但是,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共同的信仰,靠文化信仰的国家,难道还会在世界上有立锥之地?)

被迫就医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侵入,传统文化被迫变革。西方坚船利炮震醒了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必须向西方学习。………………………………西学只是供我们借鉴、借用一下罢了,传统文化依然要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真正的目的是用先进技术维护固有制度,延续并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等发现技术不能救国时,人们就开始把目光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上。康有为提出把西学中的部分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结合起来,宣传维新思想。梁启超………………………。最后,光绪皇帝吸收了西方改良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有锐意改革精神的小皇帝,毕竟战不过有庞大封建势力的慈禧太后,变法失败了。

在救国无门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行者就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举起了革命的旗帜,…………………………19122月宣统皇帝退位,清王朝正式覆亡,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结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开过科技救国、民权思想、民主思想三副新药,有了三次变革,这些让处于闭关自守的民族呼吸到了新鲜空气,眼睛猛然一亮。但是这三种思想才用了60多年,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官文化”相比,只是历史短暂的一瞬,许多上层人士还来不及理解其精髓,传播到民间深入人心更无从谈起,历史就已进入另一个时期。在民众头脑留下的只是个别的词句,而不知其深意。

……………………

病情缓解了,病根却未除。中国依然被西方列强控制着,民族依然积贫积弱,不能雄起。什么原因呢?仁人志士还在寻找病因和良药。

(中国早在1840年就开始改良中国的传统文化,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国民思想,但是一次次失败了,为什么呢?这是让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用药过猛

 二十世纪“五四”前后的中国,军阀混战,西方列强的瓜分肆无忌惮,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挽救中华民族,成为仁人志士的伟大理想。这时,由于没有了集权统治,再也不能靠强权来统一思想,这个时期成为继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中国第二个思想大解放的阶段,各种思想和思潮涌入了中国。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虽然清王朝推翻了,但是影响着国民思想的儒家文化尚在。落后的文化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于是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

“运动式”的文化变革,使我们陷入废旧不能立新的尴尬境地。传统文化记忆被撕成了碎片,思维出现一片空白。文化变革,采取的是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试图给予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做法不是明智之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肯定有值得传承的东西,却将之与糟粕一起抛弃了。

(二十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对几千年传统文化反思的结果.猛烈的批判,让国人耳目一新,但只是精英层面,我们无法像官文化传播给广大民众,并入心入脑.)

出现并发症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在于官方强力推行。可是,近百年来,文化传播被外力作用突然中断,开始进入了文化的学习阶段。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日渐衰退,留给老百姓的只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思维惯性,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成为记忆的碎片,最后甚至成为几个象征性的词汇。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民众已经再没有伦理秩序的强力约束,没有了畏惧感,…………………没有老百姓认可的文化,老百姓就没有了文化信仰,信仰危机便产生了。

………………………………………

由于吸收西方文化的被动性,由于传统文化仍有惯性影响,舶来品与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相比,其生命力是弱小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追求男女平等,个性独立。现在男女平等了,个体的人身确实自由了,可是人们内心仍然有“官本位”思想,仍然被各种人情关系所束缚,离心灵自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现代化迈出了超快的步伐,而思想却还处于混沌状态,思想现代化历程不知还有多远?

危中有机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原创文化,维护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社会。没有了小农经济和宗法社会基础,传统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为救国图强引进了西方文化,历史证明西学与民族的肌体有排异反应,出现了水土不服。

传统文化已经不能照抄照搬了,百年学习的西方文化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不信仰危机才怪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民族文化信仰将何去何从?

……………………………..

药方找到了,方向有了,但要使药有疗效,需要像鸦片战争以来追求民族独立的仁人志士一样,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去寻找让全国人民形成共识的办法和措施。如果不去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只是在空谈文化,就会像米洛舍维奇的妻子所言:我们坐在沙发上听着美国之音,南斯拉夫已经垮了。

(要让国人心灵革命,必须有一种让国民值得捍卫的文化信仰,这是医治民族病的真正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