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不理解,像中国这样不依靠宗教信仰的国度,是如何凝聚起来的?学者们也在探索,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国能够传承下去?这个秘密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统治者所掌握,并作为教化的工具,让全国民众都接受这种思想,有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民族也就统一了。可是,受几千年封建专制的影响,民族健康吗?
社会症状
现在,孩子要听父母的话,部下要听领导的话,年龄小的听年龄大的话,晚辈听长辈的话。这个服从几乎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现在处理子女与父母的矛盾,似乎只有一个原则:服从。即使父母做错了,子女也不能责怪,否则就是不孝,至少说是对父母不尊重。在父母跟前,不论对错,只有顺从。是非标准,在人际关系面前,完全没有立锥之地。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处理人际关系?
追根溯源
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得造一个新词—— “官文化”。
……………………………………。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人们身上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儒家文化?法家文化?道家文化?人们常误认为,几千来封建王朝都推崇的是儒家文化,因而民众身上必然是儒家文化。其实,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普通民众,目不识丁的居多,加上愚民政策,不可能领会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民间接受的文化,应该是官方推行的儒家文化,与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区别,可以称之为“官文化”。
中国不是宗教信仰特别笃定的国家,但是,支撑我们民族的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信仰。古代信仰的文化,是官方推崇的文化,其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兼容了其他流派的有利于统治的文化,其特色是文化、政权、国民教育“三位一体”, 靠着政府强力传播,其目的是“御人”,批判者认为是“愚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官文化”是中国以传统文化为内容、具有思想统治作用的现实宗教。
信仰是别人替我们思考,“官文化”是通过政权的强制力迫使国民必须接受这样的思考。……………..中国不靠宗教信仰,却能使国人的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官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此可将中国的人际关系简单归纳为:家庭关系,如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以“顺”为基本原则,体现的是孝道,这是我们常说的“孝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义”为基本原则,体现的是信义,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是典型的代表;君臣之间、官民之间以“忠”为原则,体现的是服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很形象的说法。中国的伦理规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时,几乎不论对错,只分长幼上下。
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延续如此之久,与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有着密切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确定了卑之于尊、幼之于老要服从或顺从的原则。“官文化”的实质,是让全国都接受这种思维。这些文化理念,经过代代传承和强化,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就有了服从和顺从的思维,也就有了维护当政者的自觉行为。有了这样的社会环境,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才会处于超稳定的状态。
(注评:我们常认为自己受的是儒家文化影响,没有想到作者提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受到的是”官文化”影响,有点道理!)
传播途径
现代传播文化的途径很多,例如电视、广播、板报、报纸、网络、文艺节目、会议等等,可是,我们并没有感到主流文化传播强烈的冲击波。在古代,信息闭塞,传播的途径少,为什么能让“官文化”入心入脑,熔化在血液里?
礼制和科举制度,像两个轮子,一个是民众,一个是知识分子,共同推动着“官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走了几千年。“官文化”的礼制,其作用在于以形式强化内容,最后达到接受统治者的道德培育,按统治者的标准陶冶情操的目的。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成为“官文化”信奉者和传播的主力军。有了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加上儒家文化本身包容性和现实性,使文化入心入脑。到中国这片土地上,无不受该文化的影响。
理解礼制的传播途径,可以从宗教说起:任何宗教,都规定了一定的礼节、节日和定期的仪式。宗教的这些礼仪礼节,目的是通过形式上的东西,使你日日熟悉教义;通过礼仪礼节,使教义逐步入脑入心,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习惯。礼仪,起到固化人们思想的作用。
由此不难理解传统文化,也是通过“礼制”,逐步使人们认可并遵守的。……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儒家规定的礼节,比宗教更易操作,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融化在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中。……………
儒家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礼仪礼节之中,如每天早上向公婆献茶问安,久而久之,孝道就成为了行为习惯,不怕你不信奉。中国的大礼是跪拜之礼,男儿膝下有黄金,一般是不能下跪的,但是君臣之间、臣民之间、父子之间,在一定的场合,是必须下跪的。有了这样的礼仪,再愚钝之人,也知道了应该孝敬谁、服从谁。
科举制度成为传播“官文化”的另一重要渠道。古代只有知识分子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为了控制他们,封建王朝就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让知识分子把功用到读书上,史称“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以官方选定的儒家为教材。
……………………
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现代洗礼人们的心灵,也需要形成新的“礼制”,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载体。…………………。周恩来在文革期间最喜欢佩戴的是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毛主席像章。他说:这样可以天天提醒自己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不是过时的形式,这样做总比某些领导干部挂观音像祈求保佑强吧。
…………………
(注评:怎么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子里,是一门技术.现在与自己的配偶还不能统一思想,而中国古代把全中国都接受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样的思维,确实很高明,很了不起,中国超稳定与之有很大关系.)
历史后遗症
“官文化”的推行,使封建社会长治久安,封建秩序处于超稳定状态,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可能还会继续延续下去,这无疑是政治统治的极大成功。………………“官文化”统治结果,没有人想着去发明创造,使中国失去了及早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机会,滋生了小农意识。
…………………。这种思想影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常听到人们质问:我们同时参加工作,为什么他拿的钱比我多?他的资历还比不上我,为什么要提拔他?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远远低于自己同学时,就感觉没有面子,心理不平衡。我们心中不自觉地装着平均思想,现代社会应该树立竞争的意识,但竞争不是争斗。
小农意识反映在人际关系上就是攀比心理、窝里斗。有则笑话揭示了现代中国人的攀比心理:在老公遇到困难时,欧美女人会说:亲爱的,你已经做得够好了。日本女人会说:君,请努力。而中国女人会说:你看人家谁谁,你怎么这么笨!攀比的结果就是争斗。我记不清是哪位西方学者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中国人没有革命精神,但有反叛精神。也就是说,古代中国很少人有创新精神,很少想推翻一个旧制度,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但对旧制度造成不平均必然会反叛,所以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可起义成功后仍然沿袭着老的社会制度,不会想到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制度。………………………。
小农意识反映在家庭中就是“顺”了就“孝”。中国几千年,一直以是否“顺从”为标准,评价是“良民”或者是“刁民”;以贤惠(其实是服从)不贤惠,评判是不是好媳妇;以听话不听话,评判是不是好孩子。直到现在,…………………………。自主思想,必须在全民普及。让孩子自主,不要只让他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不要把他的所有事情都包办完。夫妻双方自主,不要让妇女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以丈夫为职业。让群众自主,依法处理自己的事务,政府不再是救世主、父母官、万能政府。行政领导习惯于包办,就连给群众办好事也包办,出力不讨好。……………….。
最后用有一则故事说明走出狭隘意识的重要性:中国学生和一个凯特汉姆学校的一个学生去海边玩耍,却遭到了海啸。瞬间,两个孩子所在的高处变成了一座孤岛。面对危机,中国孩子立即想到了打电话求救,但是他发现手机已经没有信号了;英国孩子则找来了两根木头,他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撕烂,做成了两条绳索,把自己紧紧地绑在木头上,又帮中国孩子绑好。在自救的过程中,英国孩子几近窒息,再转头看中国孩子,早已昏迷过去,他只得艰难地靠近对方,努力地推着对方艰难前进,半个小时后终于到了岸边,英国孩子挣扎着给中国孩子做了人工呼吸后,找到了赶来的救援人员。事后,到英国访问的带队教师问中国孩子:你知道为什么英国孩子能自救,而你只能等着被救吗?中国孩子摇摇头。老师说:“那是因为你习惯了被帮助,在英国孩子的理念中,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够替代你。①中国孩子笨吗?不是。中国的父母梦想把孩子的一生都安排好,他会有自主意识吗?会有创造性吗?
(当我读到这的时候就想,我独立吗?为自己活着吗?我想让孩子独立自主吗?我想给孩子创造比别人更优越的条件,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平等竞争呢?原来老祖宗不让我这样做.大家都在拼爹,最后毁掉的是中国下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