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略傳
1、隋唐盛世 善導示現
中國淨土教的大成者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出生於隋朝大業九年(六一三),往生於唐朝永隆二年(六八一),春秋六十九。亦既隋煬帝之時出生,歷經唐之高祖、太宗的時代,而於高宗之時代往生。其活躍於自信教人信的正是唐朝之國運極為鼎盛的太宗、高宗時代。而大師出生之前的統一天下之隋文帝時代,佛教正以旺盛之勢在復興著;文帝頒下「佛教治國策」、「佛教興隆策」、「天下佛寺復興詔」等,全國幾乎成為佛教化。在佛教信仰如此澎湃的時代中,大師從無量光明的淨土應化而來,高舉念佛成佛的旗幟,指引眾生,導歸極樂,圓滿佛果。
2、年青立傳 光芒初現
善導大師的傳記文獻頗多,中國與日本的約有三十種之多,其中最早的是唐朝道宣律師所著的《續高僧傳》,其次也是唐朝的文諗大師、少康大師共篡的《瑞應刪傳》,此外大多是後人站在讚揚的立場記述的,這當然有其意義,但在歷史上的價值比較低。善導大師傳記可資參考的基本性資料有四種:
一、道宣《續高僧傳》(遺身篇)附會通傳之善導傳(六四五)
二、文諗、少康《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善導傳(八0五)
三、戒珠《淨土往生傳》善導傳(一0六四)
四、王古《新修往生傳》善導傳、善道傳(一0八四)
道宣律師生於隋朝開皇十六年(五九六),長於大師十七歲,人尚在世,時又青年,而南山律的開祖道宣律師於其《續高僧傳》中便已就其所聞的預先為大師寫下眾所讚揚的事跡,雖然僅有簡短的一百二十三字,但大師的偉大,已現端倪。3、俗姓朱氏 籍貫山東
大師俗姓朱,山東省臨緇縣人(一說安徽省泗縣),年少出家,師事密州之明勝法師,鑽研《法華》、《維摩》等大乘經典。
密州在山東省諸城縣,距臨緇縣不遠。明勝法師是三論宗學匠,與開創三論宗之嘉祥大師吉藏同為法朗大師的高弟。4、隋末唐初 教界盛況
若從當時佛教界的盛況而言,此時嘉祥大師詔入帝都長安之日嚴寺宣揚宗風;嘉祥大師寂於武德六年(六二三),善導大師出生之頃正是嘉祥大師在長安極為活躍之時。
又天台宗之開創智凱大師六十歲往生之時是開皇十七年(五九七),是善導大師出生之前的十六年,之後的天台宗由弟子章安大師灌頂在極力弘揚。
淨土教方面,大業五年(六O九)四十八歲時歸入淨土教的道綽禪師,正以山西之太原為中心地域,傳播念佛種子,聲名遠播,七歲之童皆知念佛。
又西天取經,歷經十六年之大旅行,翻譯出所帶回的龐大經典,留下不滅功績的玄奘三藏,早生於大師十一年;大師與三藏大約同時代活躍於帝都長安。5、見相願生 其來有自
大師曾經看到「西方變相圖」,大為震撼,便生欣慕淨土、深願往生之情而讚歎地說:「何當托質蓮臺,棲神淨土。」所謂「西方變相圖」是描繪阿彌陀佛之淨土莊嚴的圖畫,「變」即是轉變,將極樂淨土之相轉變為圖畫,以令人觀賞,起人欣慕。大師一見「西方變相圖」便大為感動,欣求淨土之深切願心,始終不二,始終一貫,可見大師宿善之厚,其來有自。
6、深歸觀經 親證三昧
到了二十歲受具足戒後,與妙開律師共看觀經,悲喜交嘆地說:「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
《觀無量壽經》在隋唐之初是最受歡迎的經典之一,不只為淨土教眾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體的敏銳注目,演講、讀誦此經的可說所在多有。
就「時」與「機」的痛烈反省,亦即自覺末法之時,則宣說救度罪惡生死凡夫之教法的這一部《觀經》之廣受重視與喜愛是極其當然的。
《新修往生傳》如此記載:「後遁跡終南悟真寺,未逾數載,觀想忘疲,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
終南山在帝都長安之南,而悟真寺則在終南山之藍田縣,係隋朝開皇年間淨業法師所創建;後來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師相繼住錫,他們都修持淨土法門,故悟真寺可謂信仰淨土的實踐道場。而大師二十幾歲便親證三昧,古今高僧,少出其右。7、訪師求道 徹悟真髓
唐貞觀年中,二十餘歲,初聞道綽禪師在晉陽開闡淨土宗風,乃不遠千里,從而問津。對於大師的來訪,綽禪師心中很歡喜,知道眼前這位青年行者將是自己的後繼者,因而為其徹說彌陀本願與《觀經》真意。《觀經》的真精神必須以《大經》解釋始能顯明,亦即十三觀的觀佛三昧是所捨的,唯有信佛本願念佛名號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大師在綽禪師的指導之下,一切疑問當下冰解而體悟《觀經》的奧義。如是親蒙面授《觀經》幽意,徹悟淨土真髓,深歸彌陀本願,成為綽禪師門下面授之傑出弟子。
綽禪師繼承曇鸞祖師的宗風,唯信彌陀本願之救度,唯念彌陀本願之名號;一生中敷演《觀經》兩百遍,其化風之盛,名高一世,帝王敬仰,庶民齊歸。8、二河白道 告白信心
依據《新修往生傳》記載,大師訪綽禪師時,正逢玄冬之首,寒風颯颯,旅途重重,風飄落葉,填滿深坑;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覺已度數日,忽聞空中有聲音說:「可得前行,所在游履,無復罣礙。」於是忘疲出坑,至道綽禪師之玄中寺。
之後大師註解《觀經》,以「二河白道喻」描繪自己入信的過程,曾記述無人空曠之荒野踽踽獨行,令人感受到那時絕處逢生的體驗。9、徑路修行 唯在念佛
有關大師參謁綽禪師的經過,《續高僧傳》簡略地說:「近有山僧善導者,周游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
大師所住之悟真寺與道宣律師所住之豐德寺同在終南山,故言「山僧」。唯行念佛,必生極樂,因為仰仗的是彌陀大願業力之故。故大師有名的<勸化偈>云:
漸漸雞皮鶴髮 看看行步龍鍾
假鐃金玉滿堂 難免衰殘老病
任是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但念阿彌陀佛」即是「唯行念佛」,即是「徑路」,「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在此可知大師之念佛宗風,乃受教於道綽禪師,而禪師則傳承自曇鸞祖師。10、至誠念佛 行持勤篤
大師之遇綽禪師,如魚得水,親蒙瀉瓶之教;至貞觀十九年綽禪師八十四歲(六四五)往生之後,又回到悟真寺,時大師三十三歲。被仰為親證三昧之聖旨的善導大師,日常行持甚為勤篤,其具體情形,《淨土往生傳》這樣地記載:
入堂則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須流汗,以此相狀,表於至誠。三十餘年無別寢處,不暫睡眠;除洗浴外曾不脫衣。護持戒品,絲毫不犯,未嘗舉目視女人。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彌亦不受禮。絕意免得,遠詣戲笑。所行之處,爭申供養;飲食衣服,四季豐饒,皆不自入,並將迴施;好食送大廚供養徒眾,粗惡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飲啖。諸有布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堵。見壞寺及壞塔,皆悉修營。燃燈續明,每歲不絕。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始終無改。每自獨行,不共眾去;恐談世事,妨修行業。」
由此可知大師律己以嚴,待人以寬,而又慈悲心切,所到之處,皆蒙其恩。故後面所提到的《隆闡大法師碑序》讚揚大師之德風而言:「慈樹森疏,悲花照灼。」11、一聲佛號 一道光明
大師念佛之精至,達到口念阿彌陀佛一聲,即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百聲千聲,光出亦然,所以後世或稱終南大師(因住終南山故),或稱光明和尚(因口出光明故)
大師不愧是彌陀化身,其教化活動,可說不可思議,完全以超人的魄力在推進,據《續高僧傳》及《瑞應刪傳》說:
「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鋪;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亦即書寫《阿彌陀經》分贈有緣四眾,其數達十萬卷,並以畫相令人欣慕,所以士女奉者,「其數無量」。現在日本京都龍穀大學圖書館有收藏一本大師真跡的《阿彌陀經》,此書是一八九九年大穀探險隊在中央亞細亞的吐魯番所發掘。大師之真跡進而流佈到西域地方,其教化之廣,令人驚嘆。12、寫經十萬 變相三百
而《淨土往生傳》云:「續至京師,激發四部弟子,無問貴賤,彼屠沽輩亦擊悟焉。」亦即大師進入京師長安,廣度民眾,傳授淨土法門,激發四部弟子,無問貴賤,甚至屠沽之輩,亦深受感化,悔改念佛往生。
13、較量念佛 佛像放光
又,大師在西京寺內,曾與金剛法師較量念佛的勝劣,大師發願說: 「准諸經中世尊說,念佛一法得生淨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彌陀佛定生淨土,此是真實不誑眾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總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虛,不生淨土,誑惑眾生,即遣善導於此高座上即墮大地獄,長時受苦,永無出期。遂將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唐道鏡、善道《念佛鏡》)
14、厭穢欣淨 捨身往生
長安之道俗男女,受感化而歸向淨土者甚眾,且在大師「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殷勤教化之下,受到熱烈感化而「捨身往生」的信者,時有所聞,《續高僧傳》說: 「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言:今念佛名,定生淨土否?導曰:念佛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上柳樹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聞台省。」「台省」即是當時的中央政府,這是道宣律師親聞所記;而《淨土往生傳》更說:
「京華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嶺,或寄命深泉,或自墮高枝,焚身供養者,略聞四遠,向百餘人。諸修梵行,棄捨妻子者;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者;念阿彌陀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不可知數。」不論帝都,不論他方,僧俗男女,投身斷命,甚至燒身供養,總共超過一百人。大師感化之偉大一至於此,則其盛德難以形容,在整個中國佛教史上,可說超群拔粹,少出其右,故《瑞應刪傳》言:「佛法東行,未有禪師之盛德矣!」
見此令人想到《觀經疏·定善義》言:
「歸去來 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 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餘樂 唯聞愁嘆聲 畢此生平後 入彼涅磐城」
大師對時代之濁惡與人心之罪障,在極其深邃的洞察之後而吐露出這樣的痛烈心情。15、以訛傳訛 誤傳捨身
由於當時「捨身往生」的事跡頻傳,因而善導大師之其他傳記也有大師捨身往生的傳說,然而這是誤讀前面所引《續高僧傳》之文,此文宋朝戒珠之《淨往生傳》、王古之《新修往生傳》等誤傳為大師捨身往生,雖非正確,但由此可知當時願生西方之熱切。
又善導與善道《新修往生傳》作二人說,然這並非二人,也是從同一人的傳記誤傳而來的。16、慈恩寺碑 紀念大師
大師法化甚廣,因而在長安市區所住過的寺院除了「光明寺」之外,有名的「慈恩寺」及「實際寺」也是長期弘化的地方。
慈恩寺是名滿天下的玄奘三藏住錫之處,三藏在此譯經院完成了翻譯佛典的不朽金字塔。然而此寺有兩座紀念大師的碑文:
一、唐慈恩寺善導禪師塔碑 永隆二年(六八一) 僧義成撰 李振方正書
二、唐慈恩寺善導和尚塔銘 大中五年(八五一) 僧志遇撰並書
可惜這兩座碑文失傳,否則對大師的事跡會更清楚。此慈恩寺建立的由來與道綽禪師略有因緣,亦即綽禪師專事淨土的念佛高風非常受到高宗之母文德皇后的仰慕,而皇后於貞觀十年(六三六)去世;到了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為母作功德之故,當時還是皇太子的高宗便在帝都興建慈恩寺。其落成法會時,詔迎全國五十位高僧,大師便是被勒選的其中一人。進出長安的大師也時時居住慈恩寺擴展淨土法門,而感化之深,功勛之隆,致使後人一而再地為其樹碑,永貽懷念。17、龍門大佛 奉敕監造
有關居住「實際寺」的事跡有二種資料:
一、「隆闡大法師碑」,亦即「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勒贈隆闡大法師碑銘(金石萃編卷八十六·唐四六),此碑銘內容,係敘述大師弟子懷惲法師的出家事緣,其碑文云:
「高宗總章元載,……時有親證三昧大德善導捨黎,……雅締師資。……」
碑文記述懷惲法師(原為世爵子弟)落髮出家,係由大師為其主持剃度儀式,時為唐高宗總章元年(六六八)。
二、「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合龍記」的碑文,世界馳名的洛陽「龍門大佛」是高宗皇帝發心,皇后武氏出錢所建造的,而奉勒監造的即是善導大師。當時大師住錫「實際寺」,故此碑文如此記載: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
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奉勒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畢功。」
上元二年(六七五)大師六十三歲,碑文有「西京實際寺善導之語,可知大師此時是常住在此寺佈教的時期,因當時實際寺住持即是大師弟子懷惲法師。此亦可知大師博學多才,於佛教藝術造詣之深,至於上達天聽,為皇帝倚重。18、湖北襄陽 傳授勝行
大師弘化與日增盛,不僅遍及山西,河洛,且南至湖北襄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記述義淨三藏所言云:
「有比丘貞固者,往襄州,遇善導禪師,傳授彌陀勝行。」
彌陀本願念佛法門的傳佈受到義淨三藏的注目,且讚揚為「勝行」,可知此法的殊勝,及大師法化之盛、辛勤之勞。19、造疏感夢 楷定古今
在長安期間,大師為了糾正當時教界對《觀經》的錯解,乃譔著《觀經疏》四卷(亦稱四貼疏),譔寫之前,於佛前標心結願,請求靈驗;當夜即見聖境,諸佛菩薩現前。自此以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當《觀經疏》圓滿時,再度祈請,連續三夜,皆現聖境。其狀具載於《觀經疏》第四卷,彼尋便知。
故後世以此疏謂之「彌陀傳說」,亦謂「楷定古今之疏」,珍重如經,而大師亦被尊為「楷定古今之大師」。20、預知時至 掩室長逝
大師在帝都長安弘揚彌陀本願念佛法門,非常契應群機,緇素男女之歸依甚眾,門前成市。往生前 不久,正於所住寺院中畫淨土變相,忽然催促令速成就;或問其故,大師回答:「吾將往生,可住三兩夕而已。」時間一到,忽然示現微疾,掩室怡然長逝,身體柔軟,容色如常,異香音樂,久而方歇。春秋六十九,時在永隆二年(六八一)三月十四日。
21、信者無量 高弟三名
大師擁有很多足可驚嘆的信者,傳記說「士女奉者,其數無量」,因此受業弟子當然也不在少數;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位,即譔著《釋淨土群疑論》的懷感(六八O頃),懷惲(六四O--七O一)、淨業(六五五--七一二)。其中懷感大師來不及寫完《群疑論》便已先行往生,而由其師弟懷惲法師續寫完成。
22、長安南郊 建塔紀念
長安郊外,南望終南山,北眺長安城,所謂臨水面山之佳地的神禾原,一座十三層高的大塔偉然聳立著,這便是奉安大師遺骨的「崇靈塔」。
師事大師十數年的懷惲法師懷念恩師之入滅,乃選此勝景建塔立碑,並於塔側興建寺院名「香積寺」,栽植神木靈草,四時供養不怠;此寺由懷惲法師及其師弟淨業法師相繼住持。這些事跡記載於《隆闡大法師碑》。然而世間無常,往昔甚為宏壯的寺觀,如今偉容不在,唯此大塔凌越一千三百餘年的風雪,巍然獨立於田園中,彰顯大師萬古不滅的遺德,頻添吾人歸依渴仰的遐思。23、遺文放光 少康感悟
到了中唐時代,貞元之初,另一淨土高僧,念佛佛從口出,世稱「後善導」的少康大師(?--八O五),參訪洛京白馬寺,見殿內文字累放光明,甚感奇異,向前探看,乃是善導大師所作的《西方化導文》;少康大師一見非常歡喜,便祝願說:「如果我與淨土有緣,惟願此文,再現光明。」祝願才畢,果然光明再度閃爍,光中有無數化佛菩薩。少康大師深受感動,當下立誓說:「劫石可移,我願無易矣!」
24、形像神變 化佛付囑
於是少康大師立即前往長安瞻禮善導大師的影堂,大陳薦獻,乞願一見善導大師,立時善導大師的遺像化為佛身,向少康大師說:「汝依吾教,利樂眾生,同生安樂。」少康大師一聞,似有證悟。
25、本地彌陀 垂跡善導
大師乃是阿彌陀佛化身,事載《西方略傳》;故得生前滅後,盛德靈異,不可思議。宜哉!獨得本願深旨,廣度念佛群萌。
法然上人於其《選擇本願念佛集》之結尾贊言:
「仰討本地者:四十八願之法王也,十劫正覺之唱,有憑於念佛;俯訪垂跡者:專修念佛之導師也,三昧正受之語,無疑於往生。本跡雖異,化導是一也。」26、五部九卷 本疏具疏
大師之著作成為淨宗聖教的有左列「五部九卷」,尚有失傳的《阿彌陀經義》,此書《定善義》出現二次,恰如《四貼疏》,是《阿彌陀經》隨文解釋之疏。
此五部之中,《觀經疏(四貼疏)》四卷謂之「本疏」,亦謂「解義分」,其他四部謂之「具疏」,亦謂「行儀分」。(慧淨法師撰)
善岛大师传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