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成功将成为改革后第三次伟大转型


 

迄今为止,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当中最受关注、最重要、最敏感的一个话题,而且也是热情永不衰退的个重点、热点、焦点的话题。

 

回顾历史,中国楼市红红火火发展了20多年。如果以这20多年为坐标,我们还可以看到两个触人深思的现象:

 

其一是20世纪100年,既是战争的世纪,因为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也是人口大爆炸的世纪,世纪之初,世界城市人口仅有2.2亿,而且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然而到2008年,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于城市中。这100年里,世界各国在住房民生方面都在做些什么呢?翻开历史的大书,我们看到法国在1906年,对1894年颁布廉价房建设进行了修订和补充。1912年,新法律规定市镇和省级政府可自行成立相关机构进行廉价房建设。美国1949年通过的《住房法案》,向民众宣布了住房目标:“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适宜的居住环境里拥有一个舒适的家”。在此法案通过后的五十多年里,联邦政府为资助全国的低收入者,建设、修缮了五百多万户住宅。从20世纪50后代开始,在本在为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住宅短缺、改善民生问题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先后制定了《住宅金融公库法》、《公营住宅法》、《日本住宅公团法》以及“住宅消费保障”等一系列相关法规,不同程度地满足不同阶层的住房需要,从而最终促使日本住房保障制度逐步走向正轨。

 

其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得力于邓小平首创的两大转型:第一,由搞政治运动转为全力发展经济,即所谓“发展是硬道理”;第二,由计划经济转为以出口导向的市场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集中力量、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解决温饱问题。因此速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好”与“快”的摆位上,一直把“快”摆在“好”的前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这些年我们在加速发展中拼资源、拼环境,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当然发展仍然要快,但‘好’已成为我们的第一选择。”无论是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还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还是更为概括性的内涵式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无不折射出转型的逐步深入和升级。

 

站在2011年这个时间点上来看,中国楼市红红火火发展了20多年的粗放扩张模式已不可持续,再加上能源瓶颈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房地产业必须转型。中国需要一个新型的房地产市场。这个市场必须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房地产的彻底转型,规制和引导房地产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而在这同样的2011年里,因为它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在“十二五”规划里,最关键的一个词是转型,所以有人说,2011年的是转型元年。放眼未来,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而幸福被视作中国转型的切入点,成为各地的“十二五”样本中耀眼的明星,一举夺走GDP的昔日风采。因为往日的GDP竞速是一场“伤不起”的竞赛。GDP除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之外,它还应该包括人们感受到的幸福指数、包括居住、休闲,受教育的程度,法制的公平,健康水平、医疗卫生等等。而这些在过去因为盲目追求数字而忽略。

 

有人将始于“十二五”规划的转型,称之外继邓小平创造的两次伟大转型之后的第三次大转型。这次转型的战略,首先,必须把社会收益分配不公转型为分配基本合理,迅速缩小巨大的贫富差距;其次,要抛弃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方式,立法严禁,下决心把破坏环境的发展方式转型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第三,政府要下决心大力提高民众最低工资、大量兴建与分配经济住房,扩大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扎扎实实改善人民大众的生活……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中国大大小小的房企,成功转型的智慧,一定是冲破重重阻碍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智慧。(本文乃《楼市大变局,我们怎么办?》一书中“转型智慧”章节的开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