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需防“空城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显增加了有关城镇化的内容,显著提升了城镇化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发展方略。从“城市化”、“城镇化”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折射了无论是政府官员、经济学家,还是行业企业、资本市场,都将城镇化视为 2013 年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促进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最大和最佳动力。然而,在这种城镇化的背景下,贵阳、营口等地相继出现“空城” “鬼城”现象,这些城市只有住宅,没有配套、没有服务、没有产业,白天成为一座“空城”,晚上成为“睡城”,有的甚至成为名副其实的“鬼城”。而且,从西南边陲到东北一隅,从大漠边关到太湖之滨,造城运动像流感一样,迅速在全国许多地方蔓延。江苏常州、河南鹤壁和湖北十堰,也开始出现“鬼城”魅影。

“空城”“鬼城”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城镇化流于房地产化的倾向,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城镇化畸形发展的一个缩影,可以说,自确定新型城镇化方向以来,一些地方毫不掩饰地外溢着穿新鞋走旧路的霸气,土地财政、城市基建、房地产成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描述,他们都旨在分享新型城镇化下的土地级差收益,这只能说是旧式城镇化的升级版和鬼城的初级版。其追求的仍是超过现实的需要,一味地扩建城市,抬高房价和地价,盲目求大,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现代城市管理能力,背离了“美丽中国”, 出现城镇化“拉美化陷阱”,而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给未来埋下了衰退的种子。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确实是需要城镇化,也非常需要城市,但是我们不需要一个没有人住的城市,不需要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因此,要理性看待“空城”和“鬼城”现象,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时候务必警惕“空城”和“鬼城”现象,要减少盲目的造城运动。要把握城镇化的规律,顺势而为,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不能人为“造城”。要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要缓建“城”,先营“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建立要素集聚机制,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集聚以形成坚实的产业基础,培植特色产业,打造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要以稳定就业为核心,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内聚力。在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紧紧围绕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建设新企业,以企业规模增加促进就业容量的扩大。要着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促进就业的社会氛围,重点扶持返乡农民工、本地技能型人员、本地籍高校毕业生等三类人员在城镇进行自主创业,从而带动更大范围的就业。要以完善公共福利建设为手段,实现真正的新型城镇化。应加快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城市的环境治理,克服大城市的“城市病”,构建宜产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加快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改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降低入学门槛,构建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住房及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更多农民工到城镇安居乐业。或许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经济、人口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协调发展,“鬼城”魅影才有可能真正驱散,空城才能变新城。

文章刊于《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