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智能特征才是高校科学招生的核心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教育部推出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变单一高考招生为多元招生。这样的改革措施,谈不上科学,其深层原因是中国高校招生制度设计的前提存在明显的不科学,没有实现科学招生,既制约了基础教育应试弊端的改革,也制约了高教的分类发展。我们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智能结构与特征是高校招生科学的核心,没有对教育对象进行智能识别,高校也没有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别分类。我国的教育、高考和招生,实际上是根据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和招收的是好教的学生,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用、适用人才。
    【关键词】招生改革 智能项目 智能结构 特征表现
     研究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2011),课题: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11ZD007.
 
    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的要求,系统推进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并称:系统改革后的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将有六种渠道,一是高考统招生。二是在“统招”基础上增加技能考试;三是自主招生;四是中职生升高职的对口招生;四是中高职贯通招生;五是保送招生。
 
    事实上,从2009年起山东就出现少数高职院校完不成招生计划的现象,补录填报志愿资格线降至200 分,但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甚至有个别院校的招生计划完成率不足30% [1]。按2000年11月1 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分析,高教适龄人口(18-22岁)从2009年开始下滑,并一直持续到2018年才能相对稳定下来,最低时高教适龄人口总数仅相当于2008年的一半左右。
 
    从1999年高校扩招起,中国的高等教育定位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虽然当时主观上没有这种期望,但促成了事实上的改变。扩招后的前10年,较好地满足了2008年前高教适龄人口急剧上升的需要;2009-2018年的10年里,在高教适龄人口下降有可能促成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是前奏。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于1962年在其《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一文中首次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并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达到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超过50%则属于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1941年毛入学率即达到15%,1970年就超过了50%。目前,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3%,日本、英国、欧洲也紧随其后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教育部2012年8月30日发布《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只适用于精英高等教育,不适用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精英高教,是从大量高中毕业生中选择少量高智商人才接受高等教育,并按党和政府的要求定向培养人才。大众化高教,是对有接受高等教育能力的学生,尽最大可能让其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而普及型高教,是全社会所有有接受高等教育意愿的公民,都能进入高校学习。然而,目前的中国,虽然高校规模扩大了,高教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没有科学的招生制度可取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在高校招生问题上处于停滞不前的胶着状态。
 
    其实,我们只要换一个角度,把“我要选出高智商学生读大学”换成“如何识别考生的智能类型并按学生的智能优势把他们培养成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就有了方向和办法。
 
一、识人:人的智能项目与结构
每一个自然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智能系统,它受父母遗传基因制约,并在出生后受生存环境与教育引导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能力的差别,除生理因素外,受三大基本因素影响——智能基因、生存环境、教育引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而非知识的多寡。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信息传播等,正在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普及义务教育和高教大众化等,正在降低受教育的门槛;但人的智能开发却没有改善的途径和方法。因为,我们还没有识别人的智能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系统知识和办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还没有发展到“识人”的程度,更没有普及。
 
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的智能,有12种说法。
 
1、智商(IQ)。智商即智力高低。它是最早发现的人类智能项目。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缩写是IQ),它由三种能力组成:短期记忆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还有理论认为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思维方法、注意力、规划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判断力等。《辞海》中对智商的定义:智商,心理学智力测验术语。即智力商数。智力测验者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它是依下列公式求得,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力商数。这是法国的A•比纳和他的学生T•西蒙发明的,他根据这套测验的结果,将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根据这套测验,大多在85到115之间。
 
    2、情商(EQ)。情商是管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EQ,又称情绪智能。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新罕布什尔大学)和彼得•萨洛维(耶鲁大学)于1990年首先提出,但并没有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直至1995年,由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才引起全球性的情商研究与讨论。
 
3、逆商(AQ)。逆商是承受失败和挫折能力。逆商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简称AQ,全称逆境商数、厄运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1997年,加拿大培训咨询专家保罗·斯托茨博士首次提出挫折商的概念,2000年他的《工作中的挫折商》是探讨挫折商对人的影响重要著作。
 
4.德商(MQ)。德商是指道德人格品质。MQ(德商)是 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缩写,它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品质。德商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容、诚实、负责、平和、忠心、礼貌、幽默等各种美德。德商是美国学者道格•莱尼克(Doug Lennick)和弗雷德•基尔(Fred Kiel)在2005年出版的《德商:提高业绩,加强领导》一书中提出的。他们把“德商”定义为:一种精神、智力上的能力,它决定我们如何将人类普遍适用的一些原则(正直、责任感、同情心和宽恕)运用到我们个人的价值观、目标和行动中去。
 
5、胆商(DQ)。胆商是指胆量、胆识与胆略的度量,即挑战、竞争和冒险的能力。DQ(胆商)是Daring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缩写,胆商是人才市场招聘的新要求,2001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执行院长刘吉教授第一次提出胆商概念。无论是什么时代,没有敢于承担风险的胆略,任何时候都成不了气候。而大凡成功的商人、政客,都是具有非凡胆略和魄力的。
 
6、财商(FQ)。财商是理财能力。FQ(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即财商。是指理财能力,特别是投资收益能力。1999年4月,美国房地产和小型公司投资人罗伯特•T•清崎和注册会计师、资深经理和咨询专家莎伦•L•莱希特两人合著了《富爸爸•穷爸爸》一书,首次提出了财商概念财商。财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财商是一个人判断金钱的敏锐性,以及对怎样才能形成财富的了解。它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
 
7、心商(MQ)。心商是指保持良好心理能力。MQ(心商)是Ment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缩写。心商,是维持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和活力的能力。心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生过程的苦乐,主宰人生命运的成功。1997年12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心商”心理学著作《心商MQ一学生最新成功法宝》,另一代表性的著作是赵中川的《心商人生》。
 
8、志商(WQ)。志商是指意志品质水平。志商(Wil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WQ),就是意志智商,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水平,包括坚韧性、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方面。如能为学习和工作具有不怕苦和累的顽强拼搏精神,就是高志商。它是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在《21世纪》杂志上发表《21世纪家庭教育主业:志商、情商、智商》的文章,这是国内文献中出现的最早有关“志商”的提出与论述。
 
9、灵商(SQ)。灵商是指灵感顿悟能力。灵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成SQ)是心灵智力,即灵感智商,就是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实际上,灵商是指一种智力潜能,属于潜意识的能量范畴。灵商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科学家相继提出智商和情商的概念后,英国人达纳•佐哈、伊恩•马歇尔夫妇提出了灵商的概念。2001年8月,夫妇俩合著的 《灵商:人的终极智力》 一书在中国出版,灵商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0、健商(HQ),健商是指健康意识。HQ首先是对苯二酚的英文缩写,其次HQ是健康商数(Health Quotient)的缩写,代表一个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对健康的态度。健商,从宏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人已具备和应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传统医学研讨会上,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华人医学家谢华真教授首次提出了健商的概念。2002年2月,谢华真教授新著《健商HQ》在北京出版发行,健商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
 
11、魂商(SQ)。魂商即人的灵魂智力。魂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缩写为SQ),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丹娜•左哈尔和艾恩•马歇尔2004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是精神资本,是指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终极目标指向,明确指向了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的。人活着需要一些精神的支撑和洗礼,有些来自信仰,有些来自社会道德,有的来自组织伦理,有的来自职业素养。指人深刻体会到人生的爱、喜悦和从容,获得精神上的达境;提高人生效率,不断获得成功;对世界抱有积极的态度,不论遇到多大挫折,始终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精神上不断成长和转化,释放内在潜能;超越自我和他人之间的鸿沟,与他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将深藏于心的美好境界成为可能。
 
12、变商CQ。变商即变革力、创新力。变商(Change quotient,缩写为CQ),世界上本来没有“变商”一说,它是黄冈职院柴福洪教授2011年首次发现的一个智能项目。变商,就是变革智力,它是本文作者在研究“创新人才”课题时发现的另一种灵魂智慧——变商。它是指人的变革、创新智能。
 
除上述12个智能项目,实际还有“舆商、性商”等说法(因与招生科学的关系不大,故没有列入),是在国内可能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的,除智商外,其他11个项目都是最近20多年内才发现的,有些还是非专业人士提出的新概念。这些项目单个看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做系统的研究。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多的智能项目没有发现,现有的智能项目是不是在一个层次上,更不知道哪几个智能项目是基础性的,哪些项目后天可以或不可以培养的,先天性程度有多高,后天发现的智力优势开发的难度与几率有多高等,都是未知的。
 
    任何人,不可能各项智能都超乎常人,只可能在某一两个或几个智力项目有比较优势,也不可能某项智力近乎“白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就是每一个人有其优势智能组合,也有其劣势智能项目组合,而这两种组合,就是一个人的智能结构,一定的智能结构就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不同的智力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二、适业:人类的智力特征
不同的智能结构决定人的智力特征。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主要内容是:
 
1、语言智能。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及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政治活动家、主持人、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教师等。语言能力过人的人,绝不是由一两项智能所组成,从这些职业者看,他们的智力能力肯定是多项智能超过一般人的能力才行。
 
2、数学逻辑智能。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他们适合的职业是:科学家、会计师、统计学家、工程师、电脑软件研发人员等。数学逻辑能力过人的人,也不是由一两项智能所组成,从这些职业者看,他们的智力能力绝对有多项智能是超过一般人的。
 
3、空间智能。空间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周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很敏感。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飞行员等。空间能力过人的人,也不是由一两项智能所组成,从这些职业者看,他们的智力能力应该是独有的智能超过一般人。
  
4、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运动员、演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宝石匠、机械师等。身体运动能力过人的人,他们的智能组合是独有的智能超过一般人,为什么世界一流的运动员、演员和舞蹈家始终是稀缺人才呢?
  
5、音乐智能。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能力。这项智能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强,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具有较高的表演、创作及思考音乐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音乐能力过人的人与运动员一样,智能项目中是独有的智能有超过一般人的能力。
  
6、人际智能。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项智能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体会他人的感觉与感受,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政治家、外交家、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公关、营销等。人际能力过人的人,一般可认为是情商高的智能特征。
 
7、自我认知智能。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爱好、情绪、意向、脾气和自尊,喜欢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等。
     
8、自然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别和分类的能力。这项智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环境设计师等。
 
事实上,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是“多元智力特征”,是不同智能项目组合下的结构特征,而非智能项目元素的表现。地球是几十亿人,绝不只有这八种智能组合。可以肯定的是:上述八种智力特征,是特殊人群、高智力人群的智能组合的总结,大量的、一般智力人群,大多没有这种优势组合。
 
许多人在同学集会时发现,同时走出校门的同学,在社会上做出最好成绩的,不是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恰恰是成绩一般或较差的那几个,有的成为当地“有卓越贡献的专家”,而那些成绩好的反而业绩平平,有的甚至一无所长。智商高不是人生的决定因素,情商反而更重要。
 
通过观察发现,大量情商高的人群,又不愿意用功学习,业务能力往往不高,甚至做人做事没有底线;而业务能力相对强,做人做事有原则的人群,又情商低,搞不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与领导的偿识;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群,但又自视清高,怪里怪气,往往成为单位里的“刺儿头”,是领导“修理”的对象。一般人群到底还有哪些智能组合,是那些智能一般,其不同组合有哪些特征,需要专业人士,对普通人群做出专门的研究。
 
对普通人群智力组合的研究,找到某种智能组合,适合某种社会劳动岗位、工种、职业,正好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相对应,正是高职教育招生迫切需要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仅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需要,同时,也适用于各类教育工作者教学的需要。因为,“因材施教”的“材”,实际指人的智能组合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本质就是发现、发掘人的智力优势,逐其优势培养成才,并由智能组合特征的大类决定高等教育的分类与发展。
 
我国的教育、高考和招生,实际上是根据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和招收的是好教的学生,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用、适用人才。
 
三、招生:人人皆可成才
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是精英教育的遗存,其原本隐含的教育理念是:只有少数人才可能培养成才,不可能把人人培养成才;高考低分者不宜接受高等教育,让低分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是浪费高教资源;在高教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必须坚持选优体制不变。
 
更多的人认为:高考是目前还算公平、最不坏的制度。但作者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在高教大众化条件下,必须树立“人人皆能成才、皆可成才”的教育思想,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尽可能多地让有上大学意愿的高中后(中职后)学生,都能上与自己智能特征相适应的高校和热爱的专业,才是当今中国需要的教育理念。
 
然而,传统的高考只选择“十二分之一”智商高的聪明人,起码棒杀了“十二分之十一”的有培养潜能的人,尤其是所谓严重偏科的学生,可能就是某一方面可能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因为总分上不去,失去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刚博士,他的管理学研究成果《组织的进化》[2],认为社会组织中有两类工作,一是创新性工作,一类是模仿性工作,后者的工作主要完成的是规定动作,前者的工作主要完成的是自选动作。做自选动作的创新人才,往往创造了企业70%的利润,是稀缺人才。
 
最为可惜的是,中国高校没有把“变商”人才作为重点招生对象,更没有创新人才的重点培养机制,高考往往淘汰了批判性思维的创新人才,是最大的损失。以“变商”高为主要特征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等。这既是国家的损失,也是“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的根源所在。然而,“变商”高的创新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是单位里讨厌的一类人。
 
笔者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过一篇《“创新人才”其实很讨厌》[3]的文章,认为:具有创新素质天赋的人,没有一丁点除父母以外的人们认为可爱的要素。经过近40年的工作、生活观察、体会、概括,认为社会上“变商”素质高的人才主要特征有:
 
1、批判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轻易相信任何权威,对权威理论持怀疑态度。但往往又自视为权威,有时,甚至口出狂言,目空一切。
 
2、对知识渴求。具有创新潜质的人,一般对知识十分喝求,对新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对世界具有天生的探求欲。在没有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的情况下,其性格有走向偏执的趋势。
 
3、对现实不满。创新人才最大的外在表现是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比较严重,在中国的特殊表现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年龄越大,人生成功率越低,牢骚越多,怪话连篇。
 
4、不愿随大流。中国是一个中庸之道盛行的国家,遇事最好是随大流,装糊途。但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忌随大流,装糊途。经常被认为:“有点小聪明,但不善为人处世”。
 
5、好钻牛角尖。遇到问题总想弄明白,在没有搞清楚之前,一般不会放弃,总想找人讨论,给人一种好钻牛角尖的感觉,其禀性具有独立性。
 
6、好逆向思维。正确的结论,他总要先设定其错误,找出错误的根据;错误的定论,他总要先设定其正确,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其正确的理由。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东西,他总要找出一些不对的方面;大家认为错的东西,他总要找出一些正确的要素。一般不愿意与别人持相同观点。
 
7、好标新立异。在实际工作中,总喜欢做一些普通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社会改革过程中,是主张改革的积极份子,“鬼点子”、“馊主意”多。
 
8、好走极端。具有创新特质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在“极顺”和“极不顺”的状态下,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尤其是在自认为有内外压力条件下,往往用“自潮的语言”发泄,甚至可能出现自虐、自残行为。
 
9、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用“活跃”来描述。视野开扩、思维敏捷,思维方法主要是“跳跃式”,聊天中往往转移主题。
 
10、崇尚自由。在社会生活中,喜欢琢磨社会规范、条条框框、公式、公理等本身的合理性,而不考虑自己去遵守,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这样的人,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是十分讨人烦的一类人群。在学校,这类人群,不一定各方面表现十分突出,成绩也不可能各科都优秀,大多偏科现象严重,往往在基础教育期间,被列为另类。尤其是中国公务员队伍中,基本没有这类人群的生存余地。
 
这就是一定智能结构特征下的某类人才外在表现的原始性总结和现实中的表现,如果经过专业人士多次讨论、修改就可能成为人的智能组合的原始描述。试设想,如果对大量不同人群进行研究,得到智能特征的大致分类根据,高职院校的招生人员掌握了不同智能组合(特征)的表现形式,通过面谈,查阅过去的学习资料,与过去的老师交流,一定能找到学生的智力特征属于那一类,完全可以比较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一个学生就读高校类别和就读的专业。高中和中职教师,更有资格推荐学生就读高校类别和就读的专业。
 
问题是我们不清楚不同智能项目和不同智能组合(特征)以及表现形式;没有“人人皆能成才、皆可成才”的教育思想;以高教学生规模太大为由,拒绝把学生个体作为招生考察对象,坚持全国一个标准统一招生;在高校行政化条件下,高校分类发展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人才分类和人才合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布局,短期内很难实现;教育行政部门,更不愿意把招生权,放手、放心、放权给学校,即使给了学校,学校也不会下放给教师。这就是制约中国招生制度改革的四大难题,关键问题是:招生科学没有突破导致科学招生难以实现。
 
中国教育部推出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只是变单一高考招生为多元招生,其深层原因是中国高校高考招生制度存在明显的不科学,没有实现科学招生,既制约了基础教育应试弊端的改革,也制约了高教的分类发展。只有在学生的智能项目与智能结构(特征)技术科学上有所突破,科学招生才可能有所进步。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在考查了1977年-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后,有关数据显示,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首选,但是,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选拔高智商人才的高考制度,引导基础教育已经异化成应试教育,高考高分成为优秀人才的唯一符号,各省市县的高考状员、(高智商的)少年班,事实上最终都没有培养出引领时代潮流的人才。智商只是学习的基础条件,不是能力,尤其不是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变商”才是决定因素。高考状员只是各项智能都比较均衡的人,一般都是一个平庸的人,因为他没有特别突出的智能。
 
这就是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存在本质缺限,它不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必须立即调整,知识量、记忆力、分析力与闭卷考试,不可能选择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在招生科学尚未成熟之前,只能采用多元制招生方法过渡。不过,我们必须认定:如果不能排除中国教育改革的技术障碍,既不知道人的智能项目有哪些,又不知道人的智能结构特征与表现,只从行政手段、照顾特殊需要上改变,中国教育虽然是传授科学知识的中心,但它的前提就是不科学的。
 
其实,在操作层面上,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可以长期乃至永久保留,只需要招生环节鼓励高校根据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定位,研究适合自己的生源智能类型、特征,降低高考分数在招生中的分量,由看分数高低转向看学生的智能组合与特征为主,逐步实现高考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因素,参加高考只作为进入招生范围的门槛。改“考分加招生政策”的招生模式为“高考加智能特征识别”的招生模式,变行政招生为科学招生,以改变现有基础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公平。
                                 
2013年8月16日
                           
参考文献
[1] 石爽、王原,山东09年高考补录遭寒潮,降至200分仍招不满[N],大众日报,2009113.  
[2] 李刚,组织的进化---让创新与模仿各就其位[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4.
[3] 柴福洪,“创新人才”其实很讨厌[N],中国经济时报,2009120日第10.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 (19575--),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黄冈职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QQ303272660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