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西原:不能让“劣币逐良币”再度上演


2013年07月08日14:20 来源:《能源》 

       新兴市场正在成为国内光伏企业新的角斗场。如何避免以往的价格拼杀,考验着国内光伏企业家们的智慧。

  文︱本刊记者 王赵宾

  随着欧美“双反”大棒的落下,中国光伏的组件厂商们开始四散逃离,而广阔的亚非拉市场,似乎正在成为它们新的栖身之地。

  然而,多年以来国内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拼杀,是否真的为其赢得了市场的赞誉,或许未必。有人说,中国光伏组件出货量占据了世界2/3的产能,已经有着绝对的优势;有人则认为,这完全是种悖论。市场占有率的优势,未必能够赢得过高的声誉。

  在新兴的市场,国内光伏企业是否仍将延续以量取胜的习惯,产品质量和后期服务如何赢得新兴市场客户的认可,是国内企业必须直面的事。对此,《能源》杂志记者对保利协鑫首席运营官邹西原进行了专访,听他对国内光伏企业进入新兴市场的看法。

  过去光伏“走出去”很失败

  《能源》:从光伏产业发端之初,国内光伏企业的市场都是面向海外的,如今国内光伏企业掀起进军新兴市场的浪潮,在您看来,目前光伏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与此前产品销售面向海外有区别吗?

  邹西原:当然有区别了,以前走出去是小规模摊式的走出去,当时全世界光伏产能只有几个吉瓦,只相当于现在一个大公司的营业额。现在不一样了,整个行业已经有上千亿的产值。此前,我们的市场、原料都在国外,通过销售产品走出去从而获得了海外的市场,很大程度上也征服了海外市场。但目前来看,以前市场、原料都在国外的做法,正在迫使国内企业做出新的调整,寻找新的市场,而开拓新兴市场就是这种调整的结果。

  《能源》: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做出调整掉头转向新兴市场,是以前过度依赖欧洲市场的结果。您如何评价,以往国内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的成与败?

  邹西原:过去这些年,国内光伏企业蓬勃发展数量激增,结果供过于求,企业之间互相杀价,国外企业最后受不了,要对我们进行“双反”调查。你认为,欧盟是最后提出“双反”调查的吗?我不相信,后面还会有。日本很快也会紧随其后,今年国内企业出口日本的销量剧增,日本市场能否一下接受这么多中国产品,我觉得很难。

  从目前我们的经验来看,从过去的2006年到现在,我们走出去的六七年间,事实上是相当失败的结果。所以,走出去虽然听起来很轻松,但是是很严肃的议题。

  《能源》:有人说,过去我们的光伏企业在海外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您觉得最大的教训应该是什么?

  邹西原:避免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恶性竞争,这很值得我们反思。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会让韩国、日本企业受益。如何避免恶性竞争,考验的是国内企业家们的智慧。这种现象绝对是可以引导避免的,比如说,出口设限。用每年的质量评比,设置出口限额,这样的话每年出去的光伏产品就少了,价格自然就上了。

  现在价格为什么会杀得一塌糊涂,就因为供过于求,大家都要卖,你要卖得比我便宜,不然我就卖不出去。去年我们保利协鑫本来想把价格稳住,但根本稳不住,稳住的后果就是让自己损失惨重。如果等其它企业的货都卖光了,你再卖那你已经死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劣币逐良币”,这种现象真的要不得。

  新兴市场潜力巨大

  《能源》:当前,新兴市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所关注。保利协鑫在新兴市场上有怎样的布局,您如何看待日渐火热的新兴市场?

  邹西原:目前,我们在东南亚的泰国、印尼、中东的沙特都在做前期的项目。今年在南非有150兆瓦的量,同时,我们也在开拓日本等市场。东南亚的自然条件不错,潜力比较大,我们一直都在看项目,这些市场都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主要看如何进入。

  未来企业也看好南美洲市场,巴西阿根廷天然资源跟东南亚一样,有相对好的日照。整个条件比较好,它们对新兴能源的认识、接受度也比较好。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时,西班牙把光伏砍掉一大半以后,很多的业务就转移到了南美洲,尤其是阿根廷。所以,未来企业当然要关注新兴市场了,它是企业的命脉。

  《能源》:在您看来,国内光伏企业开拓新兴的市场,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邹西原:最主要的还是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其次才是成本。在国外基本上是合理性的中标,他们主要看企业的综合条件,比如说他们看公司的文化,看公司企业过去品牌记录,才决定能不能跟你打交道。不过,国外对于成本、质量和服务各个国家也有所侧重。欧洲跟日本企业大部分注重质量跟服务,最后看成本。日本人看质量看的很重,欧洲人则看服务很重,当然也重视质量。成本是第三,基本是毋庸置疑的。美国人是成本第一,他们喜欢买便宜东西,不过他们也会看服务、看质量。

  《能源》:对于不同市场的这种喜好,您的建议是什么?

  邹西原:我的建议是,通过民间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把产品的质量列上议程。通过对各家企业的光伏产品进行第三方的调查,包括产品的品质、规格、发电效率等等,做各家的评比、排名,排名太差的就不要玩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光伏产品卖出去了服务也要跟进的。我们在国外做多少基础,做这些服务,强化服务我觉得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能源》:光伏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有多种形式,比如产品出口建电站,海外建厂和并购。对国内而言,哪种方式走出去可能更加有利?

  邹西原:我觉得,开发光伏电站是好东西。不过,目前来讲都只是手段,并没有真正走出去,只是简单的建项目。事实上,开发电站很可能五到十年才会成熟。也就是说,真的能够把电站市场证券化,在华尔街流通,还需要五到十年时间。客观来讲,这个可能不是一个短期的手段,它可能属于中长期的手段。

  至于其他几个产品走出去,因为每个产品的性质不同,其走出去的方式也就不同。比如硅片跟电池片,由于重量比较轻,可以全世界乱飞,所以说对电池片、硅片来讲,很可能在最有效益,最有技术、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比较好。对于硅料而言,是否需要走出去说法不一,比如在西部做硅料,东部使用,利用西部的低能源价格,降低硅料生产的成本可能更有优势。

  《能源》:也就是说,其实您还是更倾向于通过建电站来带动光伏组件的外销?

  邹西原:大致来说,光伏企业能够走出去的不是硅料,也不是硅片跟电池片。我认为,走出去的应该是光伏组件,组件走出去实际上是品牌效应,是回馈地方的效应。例如,国内光伏企业在欧洲建厂你告诉人家,第一做欧洲品牌,第二我替你欧洲带来工作的机会,所以是一种回馈地方的概念,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实际上,你走出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企业的供应链物流可以走出去,你在欧洲做仓库,分销就可以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