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毕业季:有远虑必有近忧!


 中国式毕业季:有远虑必有近忧!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新华网长春7月1日电(记者姚湜 高楠)每年自6月份开始,中国进入毕业季。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即将步入新的人生阶段,与之而来的毕业花销成为中国毕业生群体“甜蜜”的负担。
 
韩小伟(化名)是吉林省一所重点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已被他消费掉了三万多元。“高考一结束,我们班十几名同学一起去大连玩了一圈,这趟自助游很‘烧钱’:往返的高铁车票每人600多元,入住的酒店标准间,每人每晚800元,再加上景点门票和三餐费用,我们每人差不多花了6000多。”韩小伟给记者列了下旅行账单。
 
旅行只是韩小伟毕业花销的开始而已。驾校学车,5000元打底;毕业散伙饭请了三四顿,每顿一两千元;由于高考成绩理想,父母奖励了他一台一万元左右的笔记本电脑。“等到新iPhone手机上市以后,我肯定还要换一台。”韩小伟说,父母非常看重高考,因此在消费上也毫不吝惜。
 
与韩小伟相比,同样高中毕业的杨浩(化名)还多了一张数千元的健身卡和1000多元的暑期课程。“这两项都是我妈给安排的,高中学习紧张,没时间锻炼身体,上大学前就抓紧时间健健身。还会请私教,一次100元。”杨浩说。
 
据吉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经理江浩介绍:“港澳游、台湾游、泰国游等短线出境游线路,受今年高中毕业生的青睐,价位在2000元-5000元左右。相对于大学毕业生,高中生的假期更长,也没有就业压力,选择出境游的人数也相对多。”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相较于随心所欲、轻松自在的高中毕业季,大学毕业季则多了份忙碌与规划。毕业前要奔波于各种应聘、面试,在紧张的毕业答辩过后,又要投入到匆忙的毕业旅行之中。对于已经初步具备赚钱能力,不愿向父母张口要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对于毕业花销的态度则是周全规划,追求高性价比。
 
赵蕊(化名)是吉林省某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从今年5月份起,她就忙碌的找起了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实习考核,赵蕊最终与南方的一个市级电视台签订了就业协议。
 
为了给应聘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赵蕊特意花2000多元买了身面试所穿的套装,实习期内租房子花了1500元,再加上一日三餐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费用,一个月的实习期,赵蕊的花销近5000元。
 
“这还不包括往返的飞机票钱。”为了省钱,赵蕊提前在网上预订了往返的打折机票,花了2000多元。“大学时做兼职挣来的1万来块钱基本快花完了,这些费用都快赶上我两个月的工资了。”她说。
 
对于高中和大学毕业生动辄数千到数万元的毕业成本,吉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金晓彤教授表示,无论高中毕业生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存在高花销的现象,高中生尤甚,一方面是父母“补偿”,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的“释放”。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不仅如此,在电脑、手机方面,社会上存在一种攀比或示范性的消费行为。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商家会利用一切机会去赚取利润,毕业季是个很好的契机,很多企业都适时做了大量的营销活动,自然会拉动学生们去进行消费活动。随着毕业季到来,毕业生们用各种方式迎接人生中的新旅程,毕业旅行、毕业写真等或者给自己一些物质奖励,形式花样繁多,花销自然也不小。
 
毕业纪念:毕业旅行、毕业写真及这两年的毕业微电影都是毕业生们的一个纪念方式。比如说,很多旅行社也早早做好的准备,除了国内游外,还包括了一些国外游。
 
聚会:吃饭聚会几乎已经成了中国毕业季的一个必备项目,不仅有谢师宴,也有和同学聚会,和老师同学的大聚,和要好同学的单独小聚,都是需花费的地方。
 
规划“投资”:有的高中毕业生利用三个月的长假期,上驾校上一些暑期课程等,不仅是为了充实假期,也是为了以后发展;大学生的“投资”则要更多了,如果是外地工作则要租房,应聘、面试也需要准备置装费等。
购物消费:很多毕业生选择这个时候来配齐或者更新“装备”,手机电脑等各种产品,尤其是高中毕业生,这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家庭的习惯。
 
记者在毕业典礼上看到,这套学位服材质主选中国最古老的服装原料麻。为了解决麻布易皱的缺陷,设计师加入了少量化纤。学位帽由四方改为三角,代表了学校所要求的创新精神、使命精神和诗性精神。流苏长穗从帽沿移到了胸前,并系上了校徽方牌和中国结艺中的“磐结”,这代表学子与母校间的纽带,也寓意学子走出校门后要如磐石般坚韧沉着。学位袍采用中式的立领和对襟,袖口也由窄改宽。对襟上的一字横扣分别为四枚、七枚、十枚,对应三种学位的毕业生在大学里攻读的时间,导师服和院长服则分十二枚扣和十六枚扣。
 
而更具中国文化元素的设计,则是运用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修饰披肩和流苏,建立了独特的学位服色彩系统:学士服取“如木在林”的竹绿色,硕士服取“如水在渊”的玄青色,博士服取“如火在野”的朱砂色,导师服取厚德载物的土黄色,院长服取自强不息的金白色。教育部曾经规定过文理工农医和军事六大类学位服的饰色,而艺术类两年前从文科中“独立”成为独立学科后,学位服的饰色并未相应明确。
 
这套学位服是由中国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海燕教授带领团队设计的。这位中国著名的女服装设计师告诉记者,早在三四年前学院就有自主设计学位服的动议,最终在本学年付诸行动,“中国的学位服应该更多地体现中国的精神,这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而中国文化既主张独立也主张和同,因此我们的设计也注重与国际传统相通。”
 
“以往都是租用现成的西方典服,而那典服的内涵我们并不知晓。”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教授说,“衣冠正,方能正名分;身形正,方能正心神。中国的大学应当有自己的毕业正装,这正装应当蕴涵学院的理想,体现责任的担当。”
 
由于流苏在学位服上的位置作了修改,因此,校长、导师拨动学位帽上流苏的传统方式也改为将流苏由学生胸前抛至肩上。许江说,长穗在胸前,寓意着青春在学校备受关怀,抛到肩上,就寓意着担当和重任。
 
“青春不毕业……但是,毕业前后的青春还是会有变化,会有不同的担当。”许江告诉学生,抛动流苏的一刹那,“你们完成了一份生命的仪典和升华,你们接受了一份学术家族和脉络的重托与期望,你们担当起一个艺术创造者的身份和职责。”
 
而毕业生们对独特的中国式学位服也感到惊喜。国画系本科生杜昕说:“这样的学位服体现了艺术院校的个性,我还是挺喜欢的。”而油画系硕士生唐千则告诉记者,他计划工作几年后攻读母校的博士生,争取穿上朱砂色的博士学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