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房市开展的如火如荼,买房者也是趋之若鹜,很多人抱怨房价高得离谱,可是每当新楼开盘,求购者远远高于供应量。特别是所谓的学区房,在一些人 看来高不可攀的时候,或许早已有很多人在抢购,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没有办法从自己的眼光全面的去认识整个问题,只是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发现本不可接 受的现实。
北京如此,但地方上却出现了很多所谓的“鬼城”,诸如鄂尔多斯、十堰等。加拿大温哥华的房价在经历18个月的降价之后开始回升,原因不外乎名校云集、自然环境优美、经济比较开放等,这些与北京的优势大致相若,除去北京的气候越来越不宜居之外。
从上面的比较看,似乎可以得出房市繁荣依托的基础。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看到云集的高校并非仅仅为本地居民所有,假定外地跟本地同样可以获得入校的机会,从外地跟本地获取高校机会的成本来看,外地可以省去高房价之忧,增加了对高校的适应和降低了入校的概率。从买房的动机来看是在为未来投资,至于未来到底会怎样还是另一回事。优质的教育确实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成本也随着上升。
但是我们也懂得,一个地区容纳的资源是有限的,越是接近临界点,竞争越激烈。等到只有有人退出才能有机会进入,在这种情形下竞争的质量是很低的。成本被认为的抬高,但获得收益却在实质性的下降。人满为患、交通拥堵、安全等问题便呈现出来,人们获得学校、医疗的几率也在下降,生活质量也在下降,心理压力、出行成本等等在上升。但是人们不会即刻认识到这样的问题,而是凭借先前的行为模式和对趋势认知推动着采取行动,好在竞争的成本实在很高,已经过滤掉绝大多数有需求的竞争者。
或许可以认为竞争的激烈程度跟竞争的收益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且跟竞争的成本大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从二维的角度来看,竞 争越激烈,收益会保持在高位,竞争趋于和缓,收益在成本的抵消下落入低位。但是人们从获得了收益来看确实得到了补偿,不过在这个时候,因为这一竞争成本的 提高,使得人们对实现关联目标的难度增加了,比如人们购买学区房存在获取高质量教育的目标,但是学区房购买的难度证明了资源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人们增加努力在于获得一个更加难以实现的目标。
现在多行业产能过剩,除去不受约束的经济刺激政策、无序竞争、市场讯号未能有效传导之外,也蕴含着人们对目标的疯狂追求,对竞争的适应而淡化了对竞争趋势的认识,这使得市场参与者认为竞争的存在是从事此项经济活动合理的依据,过分强调竞争的必要性而未能合理分析竞争的合理因素。
竞争不是无限的竞争,而是受制于竞争中的资源。虽然供应论者,认为生产活动可以刺激消费,也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它只能刺激潜在的消费需要而非刺激出不断增长的需求,虽然也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一个需求的满足可以增加另一个需求的产生,但依旧要遵循上述的论断。因此,持续的投资刺激并非明智的经济行为。也许有人想明确生产刺激产出如何成为竞争资源,这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且是由买方市场决定的。
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在于市场讯号是不是未能有效传导,也在于生产决策者罔顾市场讯号,根本不尊重市场讯号透露的信息。不管是上述何种原因,终归源于市场讯号的失灵。市场讯号跟竞争便存在一定的关系,竞争激烈,讯号及时而且清晰;竞争和缓,讯号便存在延迟且容易忽视。但是如果确实存在不尊重市场的垄断决策者当然是另一回事。
因此,从另一角度来看,合理规避竞争是否属于正常的经济行为。从以上的分析似乎得到佐证,但规避竞争往往就无法有效展开经济活动,所谓合理规避竞争也如上述的分析,着力分析参与竞争受限于资源而来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