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课题化审计成果


 

 

 
略谈课题化审计分类及成果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审计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在疗已病的同时,通过剖析其病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重蹈覆辙现象,达到举一反三用疫苗治未病”,才是现代审计的精髓。
审计工作不可能包治百病,组织实施不可能面面俱到,剖析研究不可能事无巨细,成果报告更不可能一应俱全,故此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无论搞什么项目的审计,都必须瞄准一个主题,就某一目标在横向上求广度,在纵向上求深度,在剖析上求高度,在对策上求精度,在治理上求强度,做到在监督上有所不为,才能实现审计服务的有所为。可以说,任何一种面面俱到,不分清红皂白、包罗万象的审计检查,充其量也只能起到水过地皮湿的效果,甚至可能产生干打雷不下雨的负面影响,使人滑向听雷声习以为常,行舞弊前赴后继的胆大妄为的惰落快车道。实践证明: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按下葫芦起来瓢,频现“前腐后继”,使问题复杂化;只有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主攻重点、难点,以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就帐册论帐册,触及不到问题灵魂;就审计论审计,实现不了审计初衷。欲实现源头堵漏之目标,须实施课题化审计新战略模式。
课题化审计是用科学研究模式对经济社会运行进行源头治理的再监督活动。其宗旨是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的源头堵漏;实质是维护并修正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则;手段是审查并反馈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目的是为专家化、学者型审计人才在源头治理方面提供大显身手的平台。实施课题化审计,立项要量力而行、精益求精,戒贪多求全、好大喜功,力争审计一点震慑一片、做一项成一项。审计人员要带着课题目标、带着研究问题、带着科研思维去谋划、去审计、去工作、去参谋。要跳出帐册去发现分析问题。
 
1、课题化审计分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事前审计是通过对事项的不可行研究,来预警风险、完善措施的源头堵漏活动。
      事中审计是通过跟踪事项的运行过程,来查纠正偏离、填缺补漏的活动。
事后审计是通过检验事项的执行情况与效果,来总结过去、规划现在和未来的活动。
2课题化审计成果是通过审计监督活动而收获的工作结晶,是审计工作成效的具体反映。
课题化审计工作的目的不仅要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课题化审计成果,要从宏观和战略高度、从体制机制层面去揭示风险问题,去分析问题成因缘由,去查找问题症候症结,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研究化解风险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建议,切实做到分析透彻、建议可行。
 
第一、根据审计成果的作用方式,可分为直接成果和间接成果。审计直接成果是指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所产生的各类统计报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和审计信息等,是审计机关直接促进被审计单位纠正违纪违规问题,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载体和工具。审计间接成果是审计直接成果转化而来的衍生成果,是指审计报告或信息被党政领导或上级机关采用后,成为党政领导机关的决策依据,从而对经济领域的管理体制和有关政策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二、根据审计成果的层次性,分为基础成果、加工成果、综合成果、衍生成果。
基础成果,也叫初级成果,指审计查证中获得的第一手原始的资料性或数据性信息,包括审计底稿、证据及其他资料。
加工成果,指对无序的、零散的基础成果经过计算汇总、分析提炼、归纳整理而形成的有序的总结性信息。其按加工深度不同分为初加工成果和深加工成果,初加工成果包括调查情况汇总表、数据归纳汇总表、审计小组报告、审计决定等;深加工成果包括审计调研报告、审计课题报告等。
综合成果,指在前面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为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剖析筛选、提炼归纳而形成的具有宏观性、前瞻性、综合性信息。包括审计专题信息、综合信息、审计研究论文等。
衍生成果,指在上述三大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有关单位、部门采纳运用审计信息后而产生的不同层次的绩效反馈性信息,包括各级领导对审计报告的批示、以及促使审计发现的问题在微观领域得到整改、促使出台一项措施、促使出台一项政策、促使出台一项法律法规等管理规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