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企业管理也要讲究“力量对称”


 作者:舒化鲁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讲的是重臣伊尹的故事。伊尹原名伊挚尹为官名《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自愿为奴隶,有莘国君贴身厨师。汤娶有莘氏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奴隶得到献艺于商王汤的机会。他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汤对他甚为赏识,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汤王朝的最高执政大臣。伊尹协助商汤灭夏立下了不朽功勋。商朝建立后,商汤以伊尹为卿士,料理商朝政务。商汤的长子太丁死在商汤之前,商汤死后,由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任商王。但是,外丙、仲壬继位不久都撒手人寰。伊尹只好立太丁长子太甲为王。商初连丧三王,政治出现危机。伊尹受商汤重托,深感任重道远,他把振兴商朝的希望寄托在太甲身上。然而太甲为王之初,不修德政,昏暗暴虐,破坏了商汤法制。伊尹十分忧虑,为使太甲成为有所作为的君主,伊尹采取断然措施,在商汤墓所在地——桐建了一座宫室,称为“桐宫”,把太甲送入桐宫反省。桐宫地处商汤墓地,气氛庄严肃穆,除了守墓人,寻常一般人不得进入。在这样的环境里,太甲见到的是祖父的陵墓,想到的是祖父艰苦成就的立国大业,读的是伊尹专为他写的教材《伊训》、《肆命》、《殂后》。其中,《伊训》是伊尹对他的告诫,《肆命》是教他怎样当政,《殂后》是商汤的法律制度。太甲面对祖父之墓,缅怀祖父功业,对照自己的恶迹劣行,日日想,夜夜思,终于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和被放逐的原因,觉醒过来了。他一边读书,一边打扫陵墓,日久天长,逐渐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行动谨慎、言语谦逊、思想沉稳、勤劳不息。在他闭门思过期间,伊尹代他行政,日理万机,还不断地了解太甲的情况,并经常抽空来桐宫看望太甲。三年后,太甲已经彻底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伊尹见放逐太甲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亲自到桐宫迎接,恢复太甲王位,自己退居为臣位。太甲二次即位,勤修德政,以身作则,诸侯归服,百姓安宁。

伊尹之所以能放太甲,并把他造就为一代中兴之主,不是废而自代,不仅仅是伊尹忠于商汤的重托,是德高巍巍的仁人君子,而是因为有王室力量的存在,伊尹也不敢作非分之想。

伊尹是个智者,能看清这种对称的制衡力量的存在。相反汉刘邦结发妻子吕后专权几十年,一死朝政大权就又回到刘汉,就是这种力量对称的作用所致。并且这种力量还不是简单地存在于皇室的经济和武装力量上,而且还存在于人心向背上。不能取得人心,即在正统观念中不能取得认同,也就没有权力的合法性。而吕后则正是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吕家仅仅享受了不长时间的荣耀后,除了吕后,全都被诛。

据《史记》记载,吕后是汉高祖刘邦和结发子,名雉。刘邦称帝之后,立吕雉为后。平时她遇事总是自作主张,总参与国家大事汉高祖对她很不放心。吕后的儿子刘楹却生性软弱,他被立为太子,刘邦又担心他将来做不了大事。在高祖十二年刘邦杀白马起誓:有再封异姓王天下共讨之,史称刑白之盟”,这实际上也有制衡吕后的意思。

刘邦一死,吕后就开始四处活动起来,她偷偷地和的亲信审食其阴谋杀害功臣篡权自立。她对审食其说:朝廷中的大将,当年和高祖一样,都是平民百姓,后来对着皇帝称臣,现在要他们来辅助年轻的皇帝,他们怎么会甘心呢?我看不如把他们一个个除掉,也免得以后生麻烦。有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跑去告诉大将郦商。郦商对审食其说:我听说皇帝已经死去4天了,你们密不发丧,并计划杀害功臣,这不是制造天大的危险吗?陈平和灌婴带着10万兵马驻守在荥阳,樊哙和周勃率领20万兵马在平定燕代如果他们听说皇帝已经去世,朝廷又想害他们,他们联合起来造反会是什么结果吗?审食其把这话转告吕后,吕后也觉得不能轻举妄动,把太子刘盈立为皇帝,这就是汉惠帝。

汉惠帝刚满17岁,天生软弱无能,身体又不太好,吕后因此掌握了朝中的大权,同时开始对刘姓的子孙下了毒手。吕后最恨深受高祖宠爱的姬,她让人剃光戚姬的头发,用铁链锁住她的双脚做苦力进行折磨。接着,又把戚姬的儿子越王如意从封地上召到京城,意欲杀害。汉惠帝知道吕后想要对如意下毒手,他赶紧派人把如意接到皇宫,吃睡在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护他。吕后虽然气得咬牙切齿,但好几个月都没有机会下手。一天,汉惠帝清早起来出去打猎,如意由于未醒没起来跟着去。吕后终于找到了可乘之机,派人送去毒酒,害死了如意。汉惠帝打猎回来一看,如意口鼻流血,已经变成一具僵尸。惠帝抱着这位少弟的尸体大哭了一场。如意死后,吕后又让人砍掉戚夫人的手脚,挖掉眼珠,弄聋耳朵,又灌了哑药,放在缸里,把她叫做人彘,放在厕所里面。过了几天,吕后又叫汉惠帝来看人彘,惠帝认出这个没了手脚、又瞎又聋又哑的人彘是威夫人,悲伤得大哭了一场,病了一年多。他在病中对吕后说:把人折磨成这个样子,这哪里是人的行为?我为您的儿子,没有脸再治理这个国家了。从此,他天天酒作乐,也不再管理国家大事,他即位的第年就忧伤死。

汉惠帝死后,后装模作样地哭了一场。汉惠帝的张皇后一直没有生儿子,吕后让从宫中抱来一个美人生的婴儿,并把那个美人给杀了。这个婴儿当了皇帝,历史上称为少帝。

吕后夺了朝中大权以后,想封吕家的人为王,首先征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是个直,当时就直言反对吕后很不高兴,脸上立即挂一层冷霜。陈平和周勃见她神色有变,两偷偷地交换一下眼色,互相微微点头附和。大臣们顺从后,吕后马上大封吕家

那个少帝,渐渐地长大了,也懂了一点儿人情世故。听说张皇后不是他的母亲,吕后不是他的祖母,他自己生母已被吕后害死,愤愤不平,并说要报仇。吕后又暗暗在杀害了少帝一个名叫刘弘的小孩子来做皇帝,也称少帝。这刘弘连个年号没有,吕后不再有什么顾忌大封侄子侄孙,把刘姓天下全部篡夺了。

可好景不长,仅仅8年,吕后一死,周勃、陈平很快除掉诸吕,政权又回到刘家。人们念她是刘邦的结发,才让她与汉高祖合葬长陵。

力量不对称,就不可能系统中正。刘邦刚离世时,吕后就想篡权自立,一个普通大将的不同意见,她也不得不听,因为刘邦旧部的力量让她不敢为所欲为。而到了刘邦旧部的力量已经明显削弱,不再对她的行为构成制约,她也就敢为所欲为了。作为重臣的右丞相王陵的不同意见也就不能让她在意了。陈平和周勃等人明白这一点,所以只能暂时附合,以从长远之计。吕后死后,吕、刘力量的比对发生了变化,所以周勃、陈平又除掉诸吕,归政于刘汉。

    企业谋求的是持续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在组织架构时就作出安排,以避免因为力量失衡造成的组织内乱和发展波动。因此,组织架构必须强化制衡力量,保证力量对称,进而通过制衡作用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稳定。很多企业组织在架构上往往忽略了组织内部强势成员对企业发展的损害作用,没有在力量对称上作出安排,听任强势成员凌驾于企业组织之上,致使企业发展随强势成员的相互侵凌、更替而波动,甚至在这种相互侵凌中分裂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