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洁
E03 第一招商
车音网:把汽车当成智能手机
齐洁
坐在车里,通过内置于车内的蓝牙终端,驾驶员只要开口说话就会连接到语音云平台,可以拨打电话、查询路况信息、预订机票酒店、寻求紧急救援,还可以与其他车主语音微博互动或开个电话会议。
这一套基于语音识别的车载信息服务,即特马服务(Telematics),是车音网切入车载信息服务市场并寻求商业化的一把秘钥。
深圳市车音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凌涛这样来描述车音网的定位:基于商用级语音识别技术的深度交互服务提供商。如何将用户带入车载信息服务的场景,并让用户能自掏腰包延续服务成为车音网挖掘市场的重点。
汽车是一个大智能手机
车音网基于语音识别技术开发的应用 “语驾”将智能手机跟车结合起来,完成了连通语音平台、进行服务的过程。
不开车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将一辆汽车联上网络能得到怎样的服务?
陆凌涛用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汽车就像你手中的智能手机,为了得到各种方便的智能服务需要下载很多应用,而我们就是这些应用和应用后面服务的整合提供商。”
作为以语音识别为技术核心的车载信息服务提供商,车音网实际上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积淀。车音网的创始人沈康麒1999年开始投身语音识别产业,第一家公司为北京金耳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耳麦”)。不到8个月,金耳麦就被当时全球语音界大佬Infotalk收购。沈康麒在 InfoTalk公司担任中国区经理,负责中文语音识别项目,为银行、电信、机场等提供语音识别技术支持。但在2005年,Infotalk被别人收购,沈康麒套现后又一次开始了创业。
这一次创业经历了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失败的挫折,最终借鉴了美国的语音识别服务商Tellme的商业模式。沈康麒看到了商机,选择专攻车载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一直是国内外科学界的技术难题,车音网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料采集,以及耗资过亿提取形成广谱语音特征。然后针对不同行业进行商业化语音训练,构建不同的知识库,使语音技术与行业深度结合,有效提高了识别精准度。为此车音网分别在新加坡和北京清华大学各自设立了语音研究中心。
陆凌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公司的核心技术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语语音识别技术,这是国内唯一应用于车载噪音环境及高速行驶中的语音识别技术,准确率超过90%。
未来自然语法下的语音识别将是竞争的关键,所有搜索引擎公司和大数据公司都在语义理解技术上寻求突破。沈康麒表示,在不出现颠覆性算法情况下,凭借自然语音识别,至少能领先竞争对手三年时间。
解决了交互的基础语音识别问题后,恰好3G网络兴起,智能手机普及让这个看起来高高在上的领域一下子找到了接地气的方式。
车音网基于语音识别技术开发的应用 “语驾”将智能手机跟车结合起来,完成了连通语音平台、进行服务的过程。而车音网语音通信平台是一个以自动语音识别技术为核心的电话转接平台,车主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完全用语音呼叫的方式来拨打电话和寻求相关服务,使汽车驾驶内的活动完全由语音操控,解放出双手。
陆凌涛表示,现在车联网所有的服务,在车载的平台上实现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手机来代替,车音网基于车载环境的语音识别云平台,借助3G的网络通道,切入了语音基础上的车载信息服务领域,让汽车和手机一样完全能够智能化。
“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
互联网思维就是把车想象成手机,下载很多应用,运营这些应用可以继续赚钱。
“未来5年内,中国的每辆车都会有一张SIM卡,车里所有的屏幕都会是触摸屏,你可以想象手机里所有的增值业务都可以在车里实现,而车载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应用唯一的区别是要解决一个驾驶安全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来自语音识别技术。”沈康麒表示。
基于这项技术,车音网开发了安装于汽车内的硬件系统,“语驾幻影车载终端映射系统”,这款硬件不仅与手机共享资源、联网,还能实现语音识别基础上的无盲点触控。实际上,车音网产品的开发就是围绕如何解脱驾驶中的双手为诉求点。硬件与软件的搭配,让车音网找到了面向B端(汽车厂商)的盈利模式,而让陆凌涛兴奋的是,更为广阔的C端(用户市场)正在打开。
陆凌涛表示,语驾幻影车载终端映射系统是根据汽车前装、准前装、后装的市场需求,以不同的产品服务形态与合作方式进行销售。后装是指汽车生产厂商购买车音网的软硬服务,然后基本以赠送的方式到达用户。
目前一汽奔腾、莲花L3、斯巴鲁全车系、一汽丰田卡罗拉等车型都在使用车音网的服务。而车音网的语驾幻影车载终端映射系统的60%来自于车厂项目。车音网的一大块收入来自于车场预装,而这些知名车厂之所以选择车音的产品和服务,同样是基于目前语音识别的准确性。
陆凌涛坦承,目前硬件系统来自于用户自装不足15%。但后装市场带来的客户,续费已占20%。一般用户第一年由车厂付费,第二年面对100~600元的套餐费用,车音网创造了跟运营商的通讯资费捆绑收取用户服务费的模式,通过电信运营商、4S店、车厂、保险公司,把相关的配套服务送到车主手里。然后把资费打包在使用云语音平台的通讯费里面。
陆凌涛表示,互联网思维就是把车想象成手机,下载很多应用,运营这些应用可以继续赚钱。这些后续长尾价值是车音网需要的盈利点。
车音网以前一直走的是B2B的商业路线,语驾幻影车载终端映射系统让车音网的产品找到了向C端用户进发的方向。但面对科大讯飞、Nuance等国内外语音大佬的产品竞争,这块市场蛋糕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
背景
Tellme为通用Onstar(安吉星)做外包服务,Onstar一个月在全美的呼叫量就能达7500万次,其中语音呼叫5000万次,导航100万次,每次1美元的平台服务费用, 就让Tellme赚得盆满。
目前一汽奔腾、莲花L3、斯巴鲁全车系、一汽丰田卡罗拉等车型都在使用车音网的服务。而车音网的语驾幻影车载终端映射系统的60%来自于车厂项目。
析易国际商业模式研究院点评
非刚性应用可能不会被用户认可
车音网瞄准了国内语音车载服务的市场空白,借助语音识别技术、通讯网络及车载平台,为驾车人士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在我们看来,这个模式看似符合汽车服务网络化与智能化的趋势,实则面临着巨大考验。
全国高速公路安全局的调研数据显示,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的车祸约占80%。虽然车音网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让车主的双手牢牢地握住方向盘,避免了用手接电话的危险行为,但是电话会议、语音微博互动等严重分散注意力服务的引入,却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
抛开交通安全问题,车载平台的市场需求同样令人担忧。我们看到,行业领导者OnStar提供的多是基于汽车的专业性信息服务,如远程诊断、紧急救援、车辆防盗等。相比之下,车音网推出了很多“辅助”服务,却并非广大车主的刚性需求。在我们看来,“土生土长”的移动运营商在提供此类信息方面可谓是轻车熟路,预订机票、查找酒店等服务完全可以被替代,足见车主对天花乱坠的应用并未完全认可。
在此还要提醒的是:作为第三方的车音网,除了面临科大讯飞、Nuance等大佬的产品竞争,汽车企业也在不断挖掘客户价值,例如,通用汽车正在关注如何为后排乘客提供更多的娱乐功能;丰田汽车正在打造车载社区;而且一些汽车厂商已经独立研发了移动端,彻底摆脱了第三方供应商,如宝马的iDrive。因此,车音网如何从这种夹击的竞争中冲出也是一个巨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