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讨论光伏产业的意义时,过去更多着眼于能源安全、补充能源和减少碳排放,这些价值毋庸置疑。但是站在由于2008年以来绵延不断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引发的对虚拟经济的再探讨和对实体经济的再认识角度,中国光伏产业的战略定位便赋予了一个新的重要内涵——在各发达国家重新审视、注重加工业的新全球产业格局中,应当有限地承担起强化中国加工业领先地位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去年底以来国家大幅提高对光伏产业的重视程度必要且及时,其深远意义也许更需要时间来证明。
有研究人员认为:“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高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几乎可以完全控制低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并举例“具有一流、强大加工能力的实质产业的日本,何以会败给了一般加工业并不如日本的美国”,这一分析既是对经济结构理论的丰富,又是日美经济此消彼长的真实发展过程。但这决不是现存模式中的唯一模式,终极模式,因为即使在发达国家的发展中,特别是在不同经济周期环境中各国经济结构的表现结果也是多样的。
随着塞浦路斯金融危机的再起,现在无从知道本轮欧债危机何时得以结束,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欧洲各国频曝危机的同时,德国却因其经济始终保持正增长,使其声音在欧盟越发一言九鼎,成为风雨飘摇的欧盟各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以说一场欧债危机,极大地提高了德国在欧洲和全球的地位。分析其原因,除却德国政府施政纲领的较少重大错误,除却德国一贯稳健的金融体制的支撑,德国上百年形成的规模、成熟的加工业的作用功不可没。汽车制造是加工业的代表产业,统计显示2012年1-4月,德国汽车工业营业额及雇员数量同比分别增长6%和4%,预计全年轿车产量将增长4%。尤其在豪华车领域,德国品牌可谓一枝独秀,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80%。巴伐利亚州统计局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11月巴州加工业营业额达289亿欧元,同比增长2%。其中出口额达到152亿欧元,同比增长2.8%。巴州加工业产品的出口量站全部出口的52.5%。德国的现象正在引起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加工业在构建国民经济框架中的重要地位更被多次提及。
“日本可以说‘不’”、“把美国买下来”曾一度既是日本经济繁荣的表现又是日本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可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日本经济已经持续20年的不景气,这里面既有“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出口下降的原因,又有美国多方遏制的原因,还有房地产泡沫经济破灭造成的原因,但曾经令世人侧目的加工业的逐渐式微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除了汽车工业,在造船业、钢铁业和一度占据中国90%以上市场的家电业都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日本曾经是以制造业和出口立国的,当它提出技术立国之后,人们逐渐感受到它的经济发展势头明显缺少了往日强大的内在动力。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汉江奇迹”开始,韩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稳定增长,特别是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后,迅速实现“V”型反转,年均经济增长从98年的-6%到99年的10%,再现“汉江奇迹”,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由现代、三星和LG等几大企业集团所掌控的汽车、家电和半导体生产加工业又构成韩国经济的主要部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半导体、造船和平面显示器产量均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手机全球第二,钢铁和汽车全球第五。所以当世人想到韩国的时候,一定不是韩国的金融、科技如何发达,而一定是韩国的汽车、钢铁、造船、电子产品和文化演艺,特别是三星的手机正在打败曾经不可一世的苹果手机。韩国的奇迹给我们勾勒了一个加工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
从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后,成为全球唯一霸主的美国在各国不断炫耀武力的同时,以新经济为龙头对全球经济走势始终发挥着重大影响。美国通过货币、债务和资本市场等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遏制了日本经济的强大、遏制了欧元对美元地位的挑战、挑起了亚洲金融危机迫使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倒退十几年,一向顺风顺水、春风得意。直到2008年,从“大到不能倒”到“大到不能管”,金融机构肆意“坐大”,结果监管上的大意失荆州,物极必反的在美国出现了一波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虽然没有将美国重置于1929年大萧条的困境,但也再现了大批金融从业人员抱着纸箱子离开华尔街的镜头,并使其经济进入衰退期,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月份的110一路下滑到2008年10月份的38,直到2011年美国公司部门的盈利才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经过数年的经济低迷之后,率先恢复的却是美国的工业,2012年,集中反映其工业景气度的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创下了四年来的新高。一场次贷危机带来疲弱的国内消费、投资和严峻的失业形势,让美国政府痛定思痛,除了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大实体经济地位则成为重要反思内容。最有意思的是去年底的总统竞选,“把加工业留在美国”的口号竟成为两位候选人少有的统一。可以断言,美国加工业的地位必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基于以上情况,除却过去始终在发生的加工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有理由说一个新的全球产业格局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国所具有的最强加工业能力正在面临更多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拉动经济的“三套马车”中,出口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几十年,特别是加入WTO之后, 贸易总额更连续6年增长率超过20%。在这一过程中,加工贸易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86015亿美元, 增长393倍, 一直保持对出口高达55%左右的贡献率。此外, 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工贸易, 资料显示, 2007 年贸易总顺差2622 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则占当年全部顺差的95.1%。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说出口和投资发挥了主要作用,那么加工业则对出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工业是我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所暴露的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面对发达国家重塑加工业地位的时候,中国政府应当高度警觉,保持已有加工业的领先竞争力应当成为重要国策之一。特别是针对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现状,更要通过加大对新技术带来的新经济重点支持方式逐步带动加工业向高端发展。据此,国家不仅应当站在保护最具国际竞争力产业角度,还应当站在促进加工业升级、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意义上看待和扶持光伏产业。
中国的光伏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末,规模发展于2004年,经过不到十年的惊人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能国,占据60%的市场份额,在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的不利前提下,今年1-2月的出口数量仍在继续增加。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原料生产企业,有着全球十大光伏企业中位居前列的7大企业,有着全球十大光伏电站建设企业中的四大企业,有着部分与世界同步的科技生产水平,今年还将有着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值得国家高度关注。尽管当前产业处于残酷整合期,只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合理到位,此轮产业整合的结果必将是更多境外企业的退出,境内有竞争力企业的更加强大。
重点扶持光伏产业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中国光伏产业已有的领先国际地位和未来更加辉煌的国际地位,对保持中国加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作用不可多得;其二,光伏产业属于高科技、绿色环保产业,支持光伏产业的持续领先有利于中国加工业的升级换代;其三,目前全球光伏电站的安装量为100GW,有分析说到2015年将达到200GW,这将是价值一万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支持光伏产业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经济利益。
毋庸讳言,当前中国光伏产业正处于残酷的产业整合期,并且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光伏产业外部面临欧美国家的“双反”,内部正处于综合竞争力的生死、优选过程,特别是不久前无锡尚德的“破产重整”,更让一些不知就里的人士定调为“前景黯淡”,好像光伏产业从此没了希望。这让笔者想起本世纪初互联网产业的一夜兴起,也曾大起大落,也曾烧掉了大量社会财富,也曾引起社会太多的争议,结果是没有大批企业的退出,就没有今日的几大门户网站和搜素巨头的脱颖而出,就没有今日全球最大的网民需求和市场机会。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高潮和低谷,当前光伏产业的整合是好事,不是坏事,它只是在继续演绎和丰富全球产业发展的历史。国家能够站在这样的角度,自去年初以来利好政策不断,实在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幸事。
作为一项特殊的加工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什么是当前中国光伏产业最需要的政策?笔者的看法是:金融支持。如果去问有竞争力企业此时他们最需要什么?相信回答也应是:金融支持。市场、价格、投资,光伏产业还要加上“补贴政策”构成一个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反观中国光伏产业从2011年8月1日国家明确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去年底电网公司改变态度以来,应当说是万事俱备,只欠金融支持这一东风。国内今年10GW的市场需求给有竞争力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它们的生存需要流动资金、并购发展需要长期资金,如果金融机构能够改变当前“一刀切”的简单作法,更加市场化的提供融资服务,如果国家能够围绕光伏产业特性鼓励进行更多的金融创新,相信中国有竞争力光伏企业一定能够还社会一个“奇迹”。
光伏产业是中国加工业中的一只“奇葩”,值得特别呵护,值得国家高度重视,并给予科学的规划与支持。
新全球产业格局下中国光伏产业的意义
评论
1 views